首頁>文化>

蘇軾的《題西林壁》常年出現在小學課本里,成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詩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可能會覺得很一般,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特別是對於小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的哲理。畢竟讀這樣的作品,還是需要人生閱歷,只有經歷了風雨,再來讀這首詩,會突然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哲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好像寫得很一般,其實我們只要深入理解就會發現,蘇軾是講述了很多的大道理,無非就是告訴了世人,無論是去了解一個人,還是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僅僅只依靠外表,那樣永遠只是盲人摸象。一定要多瞭解,多去外面接觸,這樣才能夠看清楚一個人真實的一面;對於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蘇軾寫這首詩時,正是處於人生的低谷期,正好被貶到黃州,在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改遷汝州團練副使。當時他從汝州出發,經過江西九江,與友人登上了廬山,在山中有感而發,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進了這首詩中;所以這首詩看上去寫得很簡練,好像很一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只要多讀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宋詩本身就是要突出哲理,蘇軾這首《題西林壁》,在宋詩裡有著極高的地位,唯一能夠與之媲美的只有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這首詩同樣蘊含哲理,所要表達的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兩首詩其實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有氣勢,那份哲理也是呼之欲出,讀來也是讓人拍案叫絕,不僅寫出了新意,同時也讓人驚豔。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這首詩寫於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當時年僅30歲的王安石從浙江鄞縣知縣任滿,經由杭州回江西臨川老家;到達杭州時,他同樣與友人登上了飛來峰,在山上也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麼一首經典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二句是寫了登上山頂時的心情,還有一種深刻的人生感悟,只有站在最高處,才能夠看得更清楚;登上了飛來峰高高的塔,聽說在這裡每天可以聽到雞鳴的叫聲,還可以看到初升的朝陽。這兩句從字面上看同樣很普通,可是結合詩人的個性,還有時代背景,其實不難發現,此時王安石正值壯年,並且開始受到重用,所以他認為一個人一定要站在高處,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人生抱負。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最後兩句哲理性更強,也重點突出了詩人遠大的抱負,同時也是告誡了自己;不怕浮雲遮蔽了我的雙眼,擋住了我的視線,那是由於我站在最高處。可見王安石對於自己的態度,對於人生感悟,其實比別人要更加深刻,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而然與眾不同。

兩首詩應當一脈相承,表現手法極其相似,無論是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對於事物本來面目的認知,還有是王安石在《登飛來峰》,對於人生意義的描寫,兩者之間所要表達的無非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兩首詩都有它的獨特之處,也都是比較難以理解,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只有這樣才能夠品讀出其中的哲理。

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李白這首詩暗用典故,不僅寫出了新意,還流露出了一種無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