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從古至今,無論是君子亦或小人,自尊都是其不容侵犯之物。古有諸葛亮“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現有朱自清寧死不受嗟來之食,歷史淼淼,幾乎所有的記載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為人只有自尊自重,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而在所有人中,又以文人尤甚,無論是古代計程車大夫還是現代的文人,幾乎都視自尊為超越生命珍貴之物。然而在眾多文人之中,卻有這樣一個理念截然不同的人,他就是莫言,作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莫言的一生可以說是到達了成就的頂端,通俗來說,越是有成就之人,越是應該看中自己的自尊,然而莫言卻不是如此,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那些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才最喜歡拿自尊來為難自己。那麼,為何莫言會說出這樣的話呢,而這句話究竟又有什麼意義呢?

自尊不是自負,更不是自卑

首先,要理解莫言這句話的意思,還是要從自尊說起。

何為自尊,百度詞條上有這樣一段解釋,自尊,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這句話看起來複雜,其實只要抓住重點就能明白,自尊的實質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感受。

如果用更為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說自己尊重自己,但是自尊也有強弱之分,自尊過強就容易變成自負,自尊過弱就容易變成自卑,而在現實生活中,自尊,自負和自卑通常會被混淆。而這也是莫言這句話最根本的意思。

熟悉莫言的人都知道,儘管莫言最後吃的是筆桿子飯碗,但是他是從苦難中過來的,莫言出生在農村,而且幾乎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所遇到的所有磨難,因此可以說,他的成長是伴隨著苦難一起的。

而一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通常就是受過往經歷和生活環境決定,而這也是莫言大多數作品的源來。在莫言的自傳中,有這樣幾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為何莫言作為一個文人,竟然能夠將衣食凌駕於自尊之上的原因。

第一個故事,在莫言的記憶中,他曾經受邀去朋友家裡吃飯,他吃的興盡而歸,後來某一天他和那位朋友意見不合爭執起來,那位朋友就拿莫言在他家吃的那頓飯開始回擊,這讓當時的莫言覺得羞愧難當。

他當時認為如果自己不吃朋友的那頓飯,也就不會在發生爭執的時候感到心虛。然後第二個故事也是關於請吃飯,或許是從小捱餓的經歷太深刻,儘管有了不吃人嘴軟的教訓,但是到了飯桌上,莫言還是忍不住。

結果吃的興起的時候,又遭到了周圍朋友的鬨笑,當時莫言也是突然就羞愧難當,一度感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踐踏,為此他悶悶不樂了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不難發現,這兩段被請吃飯的經歷無疑都給莫言帶來了比較消極的情緒,在當時的莫言心中,自己就是為了一點口腹之慾而丟了自己的自尊,他一邊為此覺得憤懣,一邊又無力控制自己在飯桌上的言行。

其實,如今來看,當時的莫言維護的並非是自己的自尊,而是內心深處的一點點自卑。

自尊當不了飯吃

第三個故事則是發生在莫言充分吸取了前兩次的深刻教訓之後所作出的重大改變,既然吃人嘴軟,那麼由自己買單,這就沒問題了吧,結果艱苦樸素的莫言買完單之後看見桌上那些殘羹冷炙倍覺心疼。

畢竟只有真正經歷過災荒的人,才能明白糧食的可貴,於是,看不得這種情形的莫言決定落實光碟行動。只是沒想到,這又成為了朋友取笑他捨不得買單錢的證據,莫言又陷入了懊悔之中。

而第四個故事則是在莫言重振旗鼓的決定吸取前面三次經驗的過程中,他想,如果再有人請自己吃飯,自己在家吃飽了再去,這樣到了飯桌上就吃不下,也能裝作斯文的樣子,只是沒想到,斯文起來的莫言再一次遭到了朋友的取笑,原因竟然是虛偽。

有了這四次教訓,莫言徹底氣餒了,他打從心底裡覺得委屈,覺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自尊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了侮辱,百般苦悶之下,母親的一句話忽然點醒了他,母親說,我只看得見你變胖了,說明你過得還不錯。

這讓彷彿鑽了死衚衕的莫言恍然大悟,故而說出了那句“只有那些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才喜歡拿自尊來為難自己”。

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太平盛世,生活中遇到最大的困難也許就是學生時代的不及格,大學時候的異地戀,踏入社會後的工作不順,所以我們沒辦法理解,在真正的天災人禍面前,自尊和信仰或許都是一些沒有用的廢話。

我們沒有經歷過,所以我們不明白,但是莫言經歷過,所以他明白。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各種各樣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中,六十年代初的那場饑荒,雖然稱不上餓殍遍地,但是活活餓死的也不少。

在大自然的怒火面前,人類渺小的不堪一擊,而莫言正是經歷過這樣艱難的時刻,所以每當他吃飯的時候,總會不自知的對糧食有一種極度的渴望,然而因為一次又一次被朋友取笑,他下定決心改掉自己的這個習慣。

然而事實證明,哪怕他將這個習慣改掉,他曾經留在朋友心中的印象已經無法更改了,於是他苦悶,他懊悔,然而母親的一句話突然讓他明白,或許他的苦悶,他的懊悔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庸人自擾。

無論他的朋友只是無心的打趣,亦或是鬨笑,但是他吃進去的東西是真的,他的飽腹感是真的,而這些是他心中一直耿耿於懷的自尊所給不了他的。想通了這點,莫言一下子釋然了,他經歷過飢餓,他明白在生死之刻,人的自尊其實顯得很渺小。

就如同我們剛剛學習哲學時,第一個學習的就是物質決定意識原理,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只有存在了才會有衍生,就如同人,只有活著才能有資格考慮自尊,考慮信仰,不過這種理論在一些從未受過苦難的人眼中,或許就不是如此了。

為何吃撐了的人會拿自尊為難自己

首先,我們需得明白,這是一種比喻,而比喻的就是少部分未曾真正經歷過人生大坎的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是楚霸王項羽,史書有四大遺憾,一恨扶蘇自絕,二恨去病早逝,三恨岳飛魂滅風波亭,四恨霸王至死不願渡烏江。

西楚霸王項羽,出生名門,文武雙全,生逢亂世,於群雄逐鹿之際鋒芒畢現,然一朝敗於劉邦之手,因無顏面見江東父老,遂選擇烏江自刎。

倘若項羽忍得一時戰敗之恥,或許歷史就會改寫,然而威名赫赫的楚霸王終究還是選擇了絕路,而他或許就是莫言口中拿自尊為難了自己的人,誰也無法打敗項羽,只有他自己,無法正視自己的失敗。

項羽

因為一生太過順暢,所以容不得半點失敗,同樣為將,韓信能夠忍得胯下之辱,最終才有了後來的大漢戰神。

同樣面臨絕境,一個忍辱負重,才有了後來的輝煌鼎盛之刻,而一個寧死不屈,儘管史書嗟嘆,但是他的人生截然而止,屬於他的傳奇也就此結束。

項羽和韓信截然不同的選擇,恰恰告訴了我們莫言那句話中所蘊含的真理,因為沒有經歷過更糟糕的事情,所以將自尊看的比生命還要重要,其實在很多選擇面前,並非如此。

韓信

當年朱自清為證人格,寧死不願吃下美國救濟糧,最終飢困而終,然而這雖然成全了他忠貞的後名,卻也讓他英年早逝,倘若他能夠暫時委曲求全,保得性命,也許他能夠為國家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當然,這些事例並非是告訴世人,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哪怕拋棄人格和尊嚴,而是為了告訴世人,倘若在面臨絕境之時,自己若能忍一時榮辱而換取一線生機,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自尊而寧折不彎。

朱自清

因為,人的一生,生命只有一次,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才華橫溢還是庸庸碌碌,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擁有什麼,倘若失去生命,一切都將不復存在。最重要的是,對大多數人而言,活著,遠比死亡能夠帶來的價值要多的多,而這也是莫言最終醒悟的原因。

人要有自尊,因為擁有自尊人格的人才能坦然的在人世間行走,然而,自尊是要有所取捨的,並不是在所有時刻,自尊都凌駕於一切之上。

倘若忍得一時榮辱能夠換得未來徜徉,那這樣的生意,對誰而言,都是穩賺不賠的,千萬不要鑽進死衚衕,無論什麼時候,都為了自尊而為難了自己。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心屬於自己,才有可能進入“聖人”的境界(連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