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杜維明,當今世界最具前瞻性及影響力的儒學思想家之一,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系主任、燕京學社社長。他長期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同時以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眼光審視儒家傳統,力圖透過對儒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復興中華文化。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杜維明指出,“先哲們追求終極意義的智慧,也是因應當前人類面臨的嚴重困境的反思。在自然環境被不可逆地破壞,世界秩序動盪與解體、種族主義復辟,人際關係被錢權宰制的大背景下,我希望人透過對自身的反思,重構精神世界,追求意義,學習做好各種角色的自己,建立‘如何做人’的自覺。這種自覺與主體性、社會性,自然、乃至天道密切相關。”

上述“天地群己”的觀點即杜維明近年來提出的“精神人文主義”。 他認為,“精神人文主義”作為一種綜合整全的人文主義,結合了人類經驗所共有的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四個維度,以界定人類繁榮昌盛的最高體現:第一,個人的身體、心知、靈覺和神明的融會貫通;第二,個人與社群之間健康的互動,社群包括家庭、鄰里、村鎮、城市、省份、國家、世界以及更廣;第三,人類與自然之間持久的和諧,自然包括動物、植物、樹木、岩石、山脈、河流、空氣等等;第四,人心與天道的相輔相成,即“天人合一”。

杜維明近年來在很多場合都在強調“精神人文主義”的重要性。所謂“精神人文主義”就是突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以“仁”為核心,以同情為核心。經濟人沒辦法進一步創造新的視域。我們必須從經濟人變成一個文化人,進而轉化為生態人,具有終極關懷的、有精神性的人。

他認為,在我們面對神聖的地球、凡俗的時候,面對世界上所見到的各種矛盾衝突,必須找到一條解決之道。

第一,我們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我們要關愛地球,要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推到生命共同體,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在宋明儒學,王陽明、程顥都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和孟子所說“萬物天地皆備於我”都是說,人類的心應該和世界各種生物動物都有聯絡,人們會受到萬物感動,應該感受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存在。

第二,人類的倫理要出現一種生命共同體,要能夠與宇宙大化互動,要發展一種真正的仁,可以滋潤各種不同價值的偉大的思想。沒有仁,義就可能變得比較苛刻,禮就變成形式主義,勇就是匹夫之勇,智信就變成了小智小信,所以仁可以滋潤所有其他重要的價值。

第三,我們需要對西方啟蒙發展起來的單線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比較深刻的省察。儒家思想在面向21世紀的人文精神時,必須有四個側面發展,缺一不可。

第一個側面看就是個人問題,人的身心和諧,我們有這樣的信仰,真正要改變需要教育,教育的改變不僅要教育下一代,也要教育我們自己,只要是推己及人的人慢慢地增加,就可以改變。

第二個就是社會社群,人和社群互動的問題,如果建立一個和諧社會,和是非常難的,和絕對要有先決條件就是絕對要接受異,不同的顏色樂器,才可能組合成繪畫音樂。所以必須要對“異”深刻理解。

第三是人類和自然的關係,要重新簽約,要改變。

最後是人心和天道的關係,這一方面有人不贊成,我很堅持,就是人心和天道之間有非常深刻的價值關聯,要重新考慮。

杜維明提到,學界有很多人在考慮存不存在這樣一種人文主義:既不排斥自然,又注重物與神。它既注重物,就是和自然的親和;又注重神,有很強的精神資源,可是它又是以人為核心的,不是“人類中心主義”,而是以人為關注重點的。這種人文主義可以超越各種不同宗教的要求——不僅超越,而且可以協助一個有強烈精神人文主義關懷的人,成為一個更好的基督徒、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佛教徒等,這是精神人文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換句話說,精神人文主義是開放的、多元的,是向各種不同精神文明發出的邀請,邀請大家一起進行互惠的對話。

新書分享: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典出何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