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自稱為“炎黃子孫”,也有很多有關上古“三皇五帝”的傳說。
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真有其人?
考古上有沒有論據支撐呢?
有專家推測,石峁城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其主要依據是,《史記》、《漢書》中有關於黃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遠的陝北子長一帶的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
《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
《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有“黃帝祠四所”。
膚施即今陝西榆林,毗鄰石峁所在的神木市高家堡。有人設祭黃帝,當與其部族在此活動有關,外加科考探測的年限又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由此更能確定——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屬。
考古挖掘報告沒有生成石峁城的考古學文化,也沒有指明遺址背後所屬之族群,更沒有將其與任何一位上古人物匹配……它展現給我們的只是遺址和遺物,以及科技對遺物的測年,完全避免了對其作出任何考古之外的解釋。
當前,學者無法完成將石峁遺址的遺蹟、遺物,與歷史文獻的任何一條進行互證吻合,這樣的情況下,談何黃帝都城?世人又如何信之?服之?
只根據文獻就得出結論,何其草率!
實際上,黃帝確實出現在石峁遺址的雕像中,作為黃帝之孫的石峁城國君“阿威”的祖先崇拜物件。
偉人的特徵,古人稱為“異象”,這一人類行為方式,沿承數千年。故,黃帝從古到今也有其固定的特徵傳承下來。
這點在周前是表達的一清二楚。自東周以後,由於種種原因,便失去了對古之溯源,從而造成了人們對早期文明傳承的不知、不明。
但,還是可以從“破碎化”的歷史傳承中,慢慢一點一點去還原的,只不過難度不小而已,非一朝一夕、一址一物所能為也!這需要考古學與歷史傳承,兩者緊密合作、互證補充,以此找到還原的吻合點。
【石峁遺址黃帝見析】
“……黃帝,生而神靈❶,弱而能言❷,幼兒徇齊❸……”
❶ “(黃帝)生而神靈”
言其有神異之狀。
《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書》言:“人惟萬物之靈”,故謂之神靈也。
❷“弱而能言”
生不足七旬曰“弱”。此指其七旬能言語,十分聰明早慧。
❸“幼兒徇齊”
指黃帝從小懂禮,遵循齋法。
《尚書大傳》曰:“多聞而齊給”。即聞廣識多,幼兒時就能行齋(祭)禮拜之狀。以此傳其神靈之異。
此石峁遺址雕像,為黃帝幼時行齋(祭)禮跪拜之貌。
[索隱]黃帝有土德之瑞,土黃色,故稱為黃帝。炎帝火,黃帝土代之。即黃龍地螾見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圍,長十餘丈;螾音引,狀若蚯蚓之貌。
此石峁遺址的石雕刻,狀若蚯蚓,為黃帝土精黃龍之圖騰形象。
考古不可能完全撇開歷史傳承,神話、傳說也是人類傳承方式之一。神話傳說只是未用文字記錄,而是人類的口頭創作,是人類利用口耳相傳的記錄方式傳承下來的。
它可能是某人、某事或某地過去的事蹟;也可能是一段歷史的誇張、放大;也可能是遙遠過去真實景象的一部分;還可能是古代社會生活的反映……神話、傳說是人類集思考、探索、想象力、意識形態、思想記錄的綜合反映,這完全是人類文明的記錄與傳承。
如果古代遺蹟、遺物,與之(神話、傳說等歷史傳承)互證又吻合,為什麼就不能把它歸為考古的一部分呢?
(連刊文章,未完待續……)
-
1 #那種雕像,從放置的位置來說,應該是從其它地方取來當一般建築材料約。沒有一點恭敬之意
-
2 #如果石峁遺址是黃帝都城,那麼新鄭就是假的
-
3 #壓在牆裡的物件,按照古代文化習慣,都是被壓制和消滅的物件,石峁是上古文明遺址,非黃帝部族遺址,所以,凡是被掩壓在城牆裡的,都是黃帝旳標誌物件。
-
4 #石峁遺址是遊牧民族攻破農耕文明後,將農耕的標誌性石刻全部壓在下面。
-
5 #神話,傳說在中華大地四方廣傳
-
6 #考古並沒結束就開始瞎說了,一個頭像說是黃帝?沒去聯絡北美奧爾梅克的文化?那裡出土的頭像與石峁頭腦更接近喲! 能不能嚴謹些?!
-
7 #據專家考證,石卯古城只有地下部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地上部分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建築的“弍城”。
-
8 #這哥們陶寺考古隊長,對陶寺,石峁有特別研究的研究,自己看
-
9 #在沒有發掘完,在沒有研究定論前不要假設!再別像某地那樣先定下是什麼,然後去找證據證明。為地方私利而不尊重歷史是無恥的!可恥的!不要學不好的可恥的行為!
-
10 #據國家考古研究,石峁是西北戎狄少數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