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第三節 西漢(初)的國家制度(一)

西漢初國家規模

西漢建立之時的版圖小於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區為匈奴所佔有﹐南方五嶺以南為趙佗的南越國所割據﹐東南(今福建﹑浙南)地區和西南(今貴州﹑雲南﹑川西南)地區也脫離了中央政權的管轄。全境約有近四十郡﹐人口約一千三百萬,其中大部分郡屬諸侯王國所有,而中央直屬的郡不超過15個。

劉邦稱帝初西漢版圖

西漢初的“一朝兩制”

我們前面說過,劉邦反秦根本不是反對秦朝的政治制度,他是想當皇帝。劉邦同志自己就說過,秦始皇建立的國家,統管天下,權力又大,是多麼好的事情呀。

西漢建國後,主要承繼了秦朝的政體並有所不同。由於有八個異姓王國存在,他實行的是中央集權下的郡(國)縣制,即封國與郡縣並行,“一朝兩制”,既有周朝的封建制,又有秦朝的郡縣制。

國家機構上,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機構設定,採用“皇權之下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主持國政,號稱萬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樞職官。

丞相,朝廷最高的行政長官,“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劉邦稱帝時蕭何為丞相。丞相之下有丞相史若干,從事秘書工作,長史就是所謂的秘書長。

太尉,國家最高軍事長官。西漢初太尉職位與秦朝有所不同,秦時稱國尉,屬一般官階,未入三公之列,劉邦稱帝后盧綰為首任太尉。

御史大夫,作為丞相之副,其職掌有二:一掌管天下文書圖籍、呈遞公卿奏章,頒佈皇帝詔令等,類似皇帝的機要秘書長。皇帝的詔令由御史大夫向丞相頒佈,丞相再向諸侯王頒佈。同時,由御史大夫手下的中丞向各郡守頒佈。二是掌管朝廷內外監察,為全國最高的監察長官。劉邦稱帝后首任御史大夫周昌。

九卿,泛指中央朝廷的九個(或多個)重要官員和官署,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各部委。它們一般是:奉常,掌宗廟禮儀、占卜祭祀等事,史官、博士等為其下屬;郎中令,皇帝的侍從武官長,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郎是皇帝的侍從扈衛人員,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議郎為非武裝人員,掌議論;衛尉,掌管各宮門的守衛,屬官有僕射、公車司馬令等,衛尉統領的軍隊稱南軍;太僕,掌管皇帝的輿馬,及軍事用馬的牧養。《漢舊儀》雲:“太僕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佈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分養馬三十萬頭,擇取教習,給六廄牛羊無數,以給犧牲”;廷尉,掌管刑罰訟獄,是全國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有大獄,皆由廷尉審理;典客,掌管接待少數民族、藩屬國來朝事宜;宗正,主管皇族宗室(包括公主)事務。屬官有都司空,掌管對宗室犯罪之人的處置;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谷帛租賦。漢初,治粟內史僅掌農業及倉廩,另有"大內"一官與之並行,掌管國家財政;少府,掌管全國山海池澤之稅,以供給皇帝私用,凡皇帝的衣食起居、醫藥供奉、器物製作等皆在其屬下,因此是宮廷事務的總管。實際上,中央朝廷除了九卿,還有一些重要的高階官員,例如:中尉掌管京師地區的戍衛治安。將作少府,主管宮室、宗廟、陵園的土木建築工程。

加官:漢朝沿襲秦制,有侍中、散騎常侍、給事中、諸吏等官號,朝廷官員如具有這些官號,便可隨時出入禁中,以備顧問應對。這些官號被稱為加官。其中給事中可稽核尚書奏事,諸吏可糾察彈劾內廷諸官,散騎隨從皇帝乘輿之後,可隨時提出建議。

西漢地方機構官制

一、京師行政由內史掌管。內史位秩與列卿等同,也參議朝政。

二、郡、諸侯國。郡稱守或郡守,下有郡丞,為其佐助。又有郡尉,掌管一郡的軍事甲卒。漢代與郡同級的還有諸侯王國。諸王國割據一方,有自己的軍隊,所置官署與中央朝廷一樣。當時朝廷只向王國委派太傅(輔導諸王)和丞相(統率王國百官),御史大夫以下官員,都由諸王自己任命。

縣、侯國。郡下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為縣令;萬戶以下的設縣長,均由朝廷任命。縣的令、長之下設有縣丞,為其佐助之官;又設縣尉,掌管一縣的甲兵軍事。有時稱縣的丞、尉為縣長吏。對縣的低階官吏如斗食、佐史等稱為縣少吏。縣官署中也是分曹治事,例如被稱為主吏的功曹,便是主管縣少吏的選用和考績。此外還有主管文書的令史,主管監獄的獄掾等官吏。

縣之下還有鄉、亭、裡。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漢代統治者強調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因此十分重視三老制度。

列侯的食邑稱侯國。漢代以縣令、(縣)長為侯國的相,主管侯國行政,他們不向列侯稱臣,只為他收地租。

漢官秩爵位。漢朝還襲用秦二十等爵制,第八級爵以下稱為民爵,以上為官爵,普通吏民獲爵不得超出第八級公乘爵。

官秩,官的等級稱秩,以"石"數區分,而另以斛計算各級的俸祿米穀。根據史籍記載,兩漢時期的官秩大體有如下一些級別:萬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東漢無)、八百石、比八百石(西漢成帝時將這兩級廢去)、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佐史。

中二千石,是漢代官吏秩祿等級,中即為在中央任職的意思,“中者,滿也”。中二千石即為中央實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漢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為九卿的代稱;真兩千石每月得一百五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八百斛。西漢諸侯王相秩即真二千石;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兩千石如大長秋、太子少傅、司隸校尉、郡守等;比二千石奉,月百斛。西漢凡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官員服飾:在西漢劉邦稱帝時,除了劉氏冠(竹編制品)外,綬是區分官職高低的最明顯的標誌。先秦時,綬是貴族、官員佩帶玉飾時系玉的彩色絲帶,又稱為組。漢官員用綬系官印,佩帶在身上。後來為了表現位秩高低和權力大小,官員們可以不帶官印,但必須佩帶印綬,使人一目瞭然。秦漢的三公、九卿等高階官員,分別用金印紫綬和銀印青綬,所以人們常以"金紫"或"銀青"作為高階官員的代稱。並且以“解綬”、“解組”表示辭官。秦漢時職官的服裝都是黑色。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色尚黑,於是官服也用黑色。漢承秦制,官服也用黑色。同戰國時代的各國官制相比,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縣制有利於封建地主階級加強自己的統治,中央集權的確立也有助於全國統一局面的形成。

1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順口溜丨夕陽正紅逐車船,寒梅白雪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