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紀錄片中國#

#文史觀天下#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二期#

#新作者扶智計劃第二期#

孔子的求職之路為何異常艱辛?

孔子的求職之路為何異常艱辛?

55歲的孔子,因在魯國不能實現政治抱負,於是,只得帶著部分學生周遊列國。為了找到實施仁政的土壤,遊歷了十多個國家,歷時十四年。

孔子極為好學,博覽群書,且有深刻地思考。二十多歲就已經成為當時知名學者,齊國國君到魯國來,還專門與孔子探討問題。孔子三十歲左右去齊國,曾經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說,很受齊國國君的青睞,甚至想給他一塊封地做官,不過後來有人從中作梗,孔子擔心生命危險,帶著弟子們逃回來。

雖然孔子在齊國一無所獲,但說明孔子是很有政治能力的。

孔子在四十八歲時,做了中都宰,僅用一年時間,就把這地方治理成模範縣。後來不斷升官,從小司空到大司寇,再到代理宰相,這說明孔子很有能力的政治家。從他在齊國和魯國的外交爭端中的優異表現來看,孔子還有傑出的外交才能。只是因為他觸動了魯國三桓的利益,被迫離開魯國,帶了弟子們周遊列國,想實現他的恢復周禮天下大同的夢想。

在衛國,孔子不受重用,那是因為當時衛國國君沒時間和孔子談事情,他忙著和彌子瑕搞同性戀,而且還得罪了孔子,孔子生氣走的。在陳國,陳國國君對國政根本就沒有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考古和文化,對孔子根本就不重視。在楚國,孔子差一點就被封為大官,最後還是國內勢力的阻撓,夢想破滅。

孔子如此執著地推廣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什麼沒有哪一個國家真心願意接納孔子呢?其主要原因是當時列國紛爭,戰亂頻起,弱肉強食,強國希望透過武力征伐而稱霸,弱國希望透過尚武練兵而由弱變強。孔子所推崇的儒家學說被崇尚武功的各路君王視為不切實際,不能滿足他們或稱霸或變強的慾望。

孔子的品德學問無人可比,可悲的是他的學問與時代潮流相背離,並最終被時代拋棄,這或許是孔子當時沒有想到的。即便他的雄心和理想無數次碰壁在現實冷酷的硬壁上,他仍然不知疲倦不畏艱難地去推廣自己的政治理想,直到68歲時才選擇當時最適合他的工作。

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受盡了冷嘲熱諷,也受到過熱情接待。孔子懷著治國平天下的夢,從五十幾歲開始,帶著弟子們去了很多國家,比如衛國齊國陳國宋國楚國等,這些國君對他算是很客氣,但基本上把他當成是重視人才的象徵,而沒有重用他。也就是說,孔子是各國國君的花瓶,是敬而不用。孔子最後也只能返回魯國,做了魯國的國策顧問,做一些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

孔子周遊列國不獲重用,主要是因為孔子的學說有一些不合時宜,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孔子的儒家學說只適合和平時期,不適合動亂年代。當時是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孔子卻要先行禮儀,感化他人,是無法行得通的。當時各國急於要加強軍事和經濟,孔子卻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規蹈矩。根本原因是孔子的復古的主張,與春秋末期的禮崩樂壞的現實格格不入。用司馬遷評價孟子的話說,就是拿方形的木頭,往圓孔裡面插,這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要求德治,夢想實現天下大同。但春秋末期,一切的規則早已經被打破,周天子也就是個傀儡,各諸侯大國都想爭霸,小國想著怎麼儲存自己這個時代,是陰謀的時代,更是強權的時代,誰要是搞仁政,搞德治,搞那一套周禮,結果就是死。宋襄公和楚國打架,宋襄公還遵守古代戰爭之禮,然而楚國早已經打破了潛規則,一箭偷襲就搞死了宋襄公。所以,誰在遵守禮,誰就是傻子。各國國君都是現實主義者,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怎麼生存下去,而不是孔子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所以,從本質上說,孔子不受重用,是必然的。孔子的學說,適合和平的統一的大一統的帝國,而不是諸侯林立的春秋戰國時代。

1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他抖出一張紗布,變成一幅肖像,比魔術表演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