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古典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更是被譽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成書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熱烈追捧,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販夫走卒,都對此書愛不釋手,甚至在古代還有“第一才子書”的美譽。

《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這百年時間裡波瀾壯闊的天下大勢描述得淋漓盡致,從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再到三家歸晉,一個又一個精彩至極的三國故事,至今仍然令人們津津樂道。雖然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註解,還有一些民間故事傳說而寫成的,但是也從側面證明了羅貫中確實也是一位胸有韜略之人,不然是無法將三國故事寫得如此傳神的。

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是,羅貫中三國寫的那麼牛,書中人物討論起天下大勢頭頭是道,可為何輪到他自己,卻選張士誠而不選朱元璋呢?按照羅貫中對元朝末年天下大勢的瞭解,想要選一位明主效忠的話,肯定要選一位最有可能奪取天下的人效忠,為何他不選朱元璋而選擇張士誠呢?難道他看不出張士誠並不是能成就大業的人嗎?其實,這還真不能怪羅貫中眼光差,他雖然小說寫的牛,可是現實畢竟與小說不一樣,他也無法像劉備那樣,一路諸侯投靠過去。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因為有“皇叔”的光環,無論是投靠曹操、袁紹還是劉表等人,不但不會被拒絕,還會受到熱烈歡迎。縱然那些諸侯個個都知道劉備曾經投靠過其他人,可是為了博得一個禮賢下士的名聲,對於前來投靠的劉備還是來者不拒。而且劉備身上自帶“皇叔”光環,又向來講究仁義,這些諸侯就算知道劉備是暫時來投,一有機會他就會離開,也仍然會接納劉備。

在古代歷史上,除了劉備能在各路諸侯之間混得風生水起,很少有其他人能夠做到劉備這一點。一般來說,古代的那些謀士選擇一個主公效忠之後,基本上就等於是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很少有能獲得從頭再來的機會。在古代“忠臣不事二主”思想的影響下,像劉備、魏徵(先後投靠過元寶藏、李密、竇建德、李建成等人)這樣前後換了好幾個東家的情況,還是非常罕見的。

羅貫中的年輕時代是在杭州度過的,他在這裡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雜劇作家,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可是隨著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羅貫中也動起了“有志圖王”的念頭,準備選擇一方勢力作為自己效忠的物件,以實現自己“圖王霸之業”的雄心壯志。

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羅貫中選擇了張士誠作為自己效忠的物件。選擇張士誠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士誠當時的勢力遠比其他幾支義軍更強大,也更有希望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羅貫中在投靠張士誠之後,也得到了一定的重用,還曾經獻策幫助張士誠擊敗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進攻。

可是隨著羅貫中對張士誠深入地瞭解之後,越來越發現自己好像投靠錯了物件,這個張士誠根本不是爭霸天下的料。因為張士誠在至正十七年投降元朝之後,就暴露出自己貪圖享樂的性格,後來在至正二十三年再次起兵造反之後,又不顧羅貫中等人的反對,堅持要稱王。

這個時候羅貫中對張士誠是徹底死心了,因為張士誠根本不具備爭霸天下的資格,雖然他此時的勢力仍然非常龐大,但是敗亡也不過是早晚之事。可是羅貫中已經上了張士誠的賊船,想要下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好藉口要回太原老家,不久後找機會徹底脫離了張士誠的陣營。

那麼,羅貫中離開張士誠之後,為何不去找朱元璋呢?以羅貫中的眼光來看,肯定能發現朱元璋才是能夠成就霸業的那個人,為何他不去輔佐朱元璋呢?因為這個時候就算羅貫中去找朱元璋也趕不上趟了,此時的朱元璋身邊已經有劉基、朱升、李善長等人,已經沒有羅貫中的位置了。而且羅貫中之前曾經協助張士誠擊敗過朱元璋手下的康茂才,此時再去投靠朱元璋,也只能是自討沒趣。

羅貫中“有志圖王”的理想破滅之後,科舉之路也徹底斷絕,因為他曾經與朱元璋為敵,所以自然無法參加朱元璋的明朝科舉。從此之後,他就將所有精力放在著書上面,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例如《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而這些小說無一例外都是歷史演義題材,可能與羅貫中早年“有志圖王”的經歷有著很大關係。

2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留住文化根脈 展現民族服飾——覺乃“三格毛”服飾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