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孟子#一天陳臻問(孟子)說:“前段時間在齊國,齊王送了一百鎰上等金讓您給拒絕了;在宋國,宋國國君送了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地,田嬰饋贈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

如果前段時間得不接受是正確的,那麼現在的接受就是不正確的;如果現在的接受;是正確的,那麼前段時間得不接受便是錯誤的了。先生在這兩者中必居其一。”

孟子說:“ 接不接受都是正確的。在宋國的時候,我準備遠行,對於出行的人來說當然要送一些盤纏,宋國國君說要贈送我一些盤纏,我為什麼要拒絕呢?

在薛地,田嬰知道我有所戒備,就送錢給我買武器,我為什麼要拒絕呢?

至於齊國,就毫無理由。毫無理由地饋贈金錢就是在收買,哪有君子可以被收買呢?”

[原文]陳臻問日:“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日:“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子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平?”

節選《孟子——公孫丑下(卷四)》

[解析]從這段對話不難看出,孟子認為接不接受禮物,要看對方有沒有給出合情合理的理由。即便饋贈的禮物再多,如果不合乎情理,便不能接受。如果這個理由合乎情理,那麼即便饋贈的禮物再菲薄,也應該接受。如果毫無理由地贈送金錢和禮物,便是在收買。 君子是不能用金錢來收買的。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

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在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

2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七律 嫦娥五號迴歸》組詩 吳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