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論語》,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論語》中,不僅能找到立身處世之道,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目標。
讀懂《論語》的人,生活多充滿貴氣,因為它既幫助你,遠離了“小人”,也幫助你認清自己。
《論語》智慧:人生之貴,在於遠離小人,並承認自己的“無知”
人生之貴,在於遠離“小人”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面相上說,“小人”具有以下特點:
比如,兩眉之間的印堂過窄,則代表其心胸較為狹窄,還總喜歡推卸責任;嘴唇薄的人,通常怨氣較重、嫉妒心也很強等等。
所以,具有這樣特徵的人,就是“小人”?不具有的,就是君子嗎?
當然不是,因為孔子的“觀人術”,也並非百試百靈。就連他自己,也曾看走過眼。
孔子的學生子羽相貌粗鄙,從面相上看,難堪大任,所以孔子對他並不看好。可沒想到的是,這個學生卻在日後,聞名於諸侯。
可見,面相只能作參考,認清“小人”,還要看他的“言行”。
所以,孔子提醒後人,要遠離喜歡造謠生事的“小人”。因為“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而喜歡造謠的人,最擅長的就是挑撥離間,禍亂人心。
《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美人貂蟬,使董卓和呂布二人反目成仇。他利用董卓、呂布對自己的信任,激怒呂布,殺掉了董卓。董卓信了他,喪了命;呂布信了他,幫他除掉了董卓。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尤其提醒後人,要遠離那些能說會道的“小人”。彼時的孔子,見到能說會道的宰予,以為找到了個“乖學生”,沒想到他卻上課睡覺、不思進取。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被人稱讚,總容易讓我們飄飄然,然後在不知不覺中,被人牽著鼻子走。
所以,能說會道的“小人”,便認準了人性的這一弱點,馬屁拍得“鐺鐺”響,可一旦你失去了價值,他們便會狠狠地踩上你一腳。
小人就喜歡背後捅刀
袁世凱對光緒就是如此,他一邊靠花言巧語,騙取了光緒的信任;一邊向榮祿告密。最終,光緒支援的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六君子也慘遭屠殺。
“小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和這樣的人交朋友,“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到“散”的那一刻,“小人”才不管你的死活,因為“君子求諸己,“小人”則求諸人”。所以,只有遠離這些“小人”,人生才能充滿貴氣。
在《論語》中,孔子還提到了許多有關“君子”和“小人”的區別,精講《論語》十四章中,也挑取了一些重要的章節,進行了系統的講解。那麼,若想人生充滿貴氣,只要遠離“小人”就夠了嗎?當然不夠......
光緒
人生之貴,在於認識自己的“無知”“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世人以為,若沒有孔子系統性的參透“禮義廉恥”,那人類就像生活在長夜般茫然無措。孔子作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他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在後世,被統治者尊為孔聖人。世人皆覺得他博學淵博,可他卻只想證明自己“無知”?
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白話文:“我有知識嗎?我有智慧嗎?我也是無知的啊!有老百姓來問我,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只能從問題的兩端入手,想方設法搞清楚、弄明白。”
在孔子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雖承認了自己的“無知”。但這裡的“無知”,並不是“愚昧無知”的“無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不知”。
《論語》智慧:知之為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深知這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即便一生都在學習,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所以,每當遇到無法解答的問題,他總是先虛心承認自己“不知”,然後再想辦法找到答案。
事實上,這樣坦誠、謙虛的孔子,反而因為“不知”,而獲得了更多人的敬仰。
希臘學者希爾泰說 :“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認為天下無人能敵,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公元前260年,秦軍與趙軍長平對峙,趙孝成急於求勝,派紙上談兵的趙括前去應戰,結果趙國大敗,並損失了四十五萬人。
趙括的慘敗,在於他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不懂“讀兵法”,和“去打仗”還是有分別的。其實,人活一世,無論處於何種境地,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還是非常重要的。
誠如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書》中寫道的一樣:“自封高貴,自以為是,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所以,清楚地認識自己,虛心地承認自己的“不知”,才能把路越走越寬,也才能讓人生充滿貴氣。
孔子
人生之貴,在於懂得見賢思齊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不光能虛心承認自己的“無知”,還總是不斷地學習,以求進步。在孔子看來,“見賢思齊”中的“賢”,並非單純指“向某位賢德的人士學習”,也指萬事萬物背後的知識、以及現實中的生活技能。
在精講《論語》十四章中,就透過“歷史深處”的延展,記載了許多孔子生平學習的故事,讓我們能更深入地瞭解,孔子是如何做到“見賢思齊”的。
據記載,孔子有三千門徒,七十二賢人。為了能準確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也為了能精進自己的業務能力。孔子非常努力地研讀先哲經典,比如《詩經》、《尚書》、《易經》等。在他看來,這些古代經典,都是前人留下的智慧。
不僅如此,他還向莊稼漢和菜農們,討教過種蔬菜、莊稼的方法;也曾專門去洛陽,向老子請教過禮儀方面的知識。在他看來,世間萬事萬物,都值得細細鑽研。而他最擔心的,就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看見好人、好的事物,就想著學習;看到不好的人,也能由此人身上的缺點,來反省自身,並加以改進。孔子能做到如此這般好學,貴氣自然也隨之而來。
而《論語》,是弟子們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語言雖然淺顯易懂,思想卻極為深刻。能讀出其中大智慧的人,想必人生也會如孔子那般,充滿貴氣。
人生之貴,在於遠離“小人”,並承認自己的“無知”,擁有貴氣的人生,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所以,有時間的話,多讀讀《論語》吧,因為它會成為你的“慧眼”。@京師普教
精講《論語》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