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於才、德的關係,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曾有過精彩的論述。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也就是說司馬光認為:才是德的輔助,而德是才的統帥。
這句話中的觀點,也是中國古人對自身道德、才華要求的代表性觀點之一。也正是如此根據才、德的多寡,才有了聖人、愚人、君子、小人這些稱謂。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而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主人公宋之問,才華卓絕,是初唐著名的詩人,更是有著“律詩之祖”的稱謂。然而在才華的背後,道德上宋之問卻有著斑斑劣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
相信很多人都學習過宋之問的那首《渡漢江》,這首詩也被收錄進了《全唐詩》之中。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少年時初讀此詩,對於流放嶺南的宋之問的這般煽情詩句,曾單純的認為他的“情怯”、“不敢問來人”只不過是心有慼慼然而已。但當年齡漸長,才明白這其中可不只是慼慼然這般簡單。
在這首詩中當有宋之問對家人的虧欠,對自身行惡幾十載的懺悔吧。否則,他的詩中當有的就該是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那般既傷感又親切的鄉情吧。
02那麼宋之問又做了那些小人行徑呢?
宋之問的出身並不顯赫,不過其父宋令文頗有才學,為人稱道。而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宋之問自幼便學習文詞,尤其擅長五言律詩。675年,19歲的宋之問進士及第,踏入仕途。
未來可期,然未來亦不可欺。就在這份才華卓絕、步入仕宦的背後,不久之後宋之問便有了因詩而殺外甥的劣跡。
在唐朝韋絢撰《劉賓客嘉話錄》以及諸如《大唐新語》、《太平廣記》等典籍中乃至《舊唐書》這般史書中都記載了宋之問殺害外甥的事例。
至於故事的情節,也都大同小異。
在這個故事中被害者是宋之問的親外甥劉希夷。說起劉希夷,他與宋之問年齡相仿,更是同科的進士,亦是擅長詩歌,其詩風辭藻華麗。
而他曾作《白頭吟》一詩,詩中有句:"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然而在思忖之後,他卻覺得頗有不妥,遂改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於是,在唐詩之中就這樣又添了一句千古名句。然而,也正是這句名句卻斷送了他的性命。適時,他的這首詩尚未傳與他人,而舅舅宋之問在讀到下聯此句之後尤其喜愛,便苦苦求索。可劉希夷就是不肯讓給他,而宋之問勃然大怒之下“以土袋壓殺之”。
當時劉希夷年齡尚不到三十歲。
而這件無德之事,也不過是宋之問一生行惡的發端罷了。成名於武則天時期的他,對於女皇武則天可謂是極盡諂媚之言、之行。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文治武功,頗有貞觀遺風,然而就如一眾男性皇帝擁有後宮三千佳麗一般,她也尤喜男寵。而我們的大才子宋之問,又怎能甘居人後。於是,一首《明河篇》便就此寫罷。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明河篇》
面對這樣的一首詩、這樣的心跡,武則天的答覆倒也清奇——“以有齒疾不許”。
此時眼見成不了男寵,宋之問再生一計。
他轉頭開始攀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對於這兩位他可謂是“侍之糜親”,甚至就連便器都會親自到去到。
這樣的行徑,也讓宋之問終於獲得了擢升。但是,依靠攀附權貴而來的職位,又怎麼會安穩呢?
就在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不起,敬暉、張柬之等人乘機發動了神龍兵變,在逼迫武則天禪位的同時,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也被處死。
連主子都被處死了,宋之問的結局可想而知,他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彼時的南方多為煙瘴之地,諸事艱難,這位平素已經習慣了富足生活的高官自然是極不適用。於是,他選擇了逃回洛陽。
這樣一位戴罪之身的官員,誰敢收留呢?他的好友張仲之不顧安危,選擇了將他收留在家中。可是,面對朋友的誠心以待,宋之問有的卻是以怨報德。
痛恨武三思與韋后事情的張仲之,有意誅殺武三思、廢韋后清君側;而宋之問得知訊息之後,他選擇了告密。最終張仲之全家被殺,而宋之問則靠著告密飛黃騰達。
雖然其後,宋之問似有感觸,開始遊山涉水,體察民情。然而,這等斑斑劣跡又怎能輕易的揭過去呢?
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擁立唐睿宗上位,宋之問再被貶謫。而在712年,唐玄宗李隆基承位之後,宋之問也終於被賜死於桂州。
03宋之問,作為初唐的著名詩人,在不斷的創作之中,他讓五言律詩臻於完善,更是創造了七言律詩新體。
而一如《渡漢江》等詩,更是人盡皆知、耳熟能詳。然而,在宋之問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只有才華,毫無道德底線的真小人形象。
也正是道德上的這般不堪,最終讓他難逃被處死的結局,而在後人的點評之中他更是鮮少讚揚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