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藝術是一個非常封閉的行業,它強調的往往是藝術家的自我表達;藝術也是一個受時代影響的行業,在許多名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當時年代的縮影。將自我表達融入時代的大洪流之中,歷史上許多的偉大藝術作品就是這麼誕生的。
而有這麼一位德國畫家,在歐美新潮美術,藝術風起雲湧的年代毫不猶豫的投入到火熱,激進的藝術浪潮之中,併成就一番無人能及的偉業。變化莫測是他的符號,在浪漫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等流派之間跳來跳去,絕不接受自己被定義化;他從那個混亂的年代中汲取靈感,創造出獨到的“無主題之作”,使其成為了當代最受尊重的藝術家。他就是格哈德·裡希特。
格哈德的勇氣和成功,是世紀之交藝術領域的一個奇蹟,但他本人卻常在嘴邊掛著口頭禪:我無知,我無能,我一無所有。但就是這麼一位謙遜的畫家,其畫作卻創造了在世藝術家中作品最高拍賣價格的記錄:2008年,《燭》以1050萬歐元在倫敦蘇富士成交。並且在7年之後,這個記錄再次被他自己所打破:畫作《abstraktesbild》以4452萬美元成交。
《abstraktesbild》
今天所要介紹的這部電影便是以這位當今身價最高的畫家作為原型的作品。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這三十年是格哈德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其身上的藝術特性與動盪德國慢慢結合的時期。接下來,就走進這位大家的生活,來觀賞他的《無主之作》吧。
影片聚焦在三大歷史時空,分別是納粹德國,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而格哈德的故事從他的童年開始講起。這天,格哈德與他的美麗小姨伊麗莎白一起參觀墮落藝術展,在畫展中納粹黨極盡所能的詆譭現代藝術,稱這些畫作為文化糟粕,伊麗莎白卻不這麼認為,她悄悄的對小格哈德歌頌了這些偉大藝術品的精妙之處。
在現實中,伊麗莎白也是這麼一位堅持自己藝術品位的人,是格哈德藝術上重要的啟蒙人。她用一種極其行為藝術的舉動告訴格哈德,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不要把目光移開”。伊麗莎白的言行深深的烙印在小格哈德心裡,是其日後在創作中不隨大流,勇於創造自己追求之物的行為源頭。
如果說格哈德是用繪畫來表達自我,那伊麗莎白則是透過音符,透過音樂發現自己最真,最自我的藝術情感。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永遠熱情,敏感細膩的伊麗莎白卻不斷被迫害,最後如天上的流星般隕落。假如她沒有生錯年代,或許這個世界又會多一位善於發現美好,名叫伊麗莎白的藝術家了。
隨著納粹德國的消亡,成年後的格哈德認識了另一個“伊麗莎白”——艾麗。艾麗的出現,並不是單單作為格哈德的妻子,豐富了他的感情線而已。艾麗更像一種美的延續,孩童格哈德在小姨伊麗莎白那得到的對於“美”的渴望,在艾麗這裡得到了釋放。並且在格哈德服從於體制為政府創作壁畫以及後來逃到西德的時候,也是艾麗的存在,格哈德才能從迷惘之中脫離出來,找到了最真實的自我。
如果說伊麗莎白啟蒙了格哈德發現美的意識,那麼求學期間東德時期的霍斯頓教授與西德時期的維頓教授就是格哈德美學成型的奠基者。影片中,這兩位老師是非常明顯的性格對照,霍斯頓教授認為作為藝術家應該服從主流意識,放棄自我表達;維頓教授則認為應該摒棄一切政黨以及主流意識,積極的投身於追尋自我中。
維頓教授以其激進的教育理念聞名
“真實的自我”也是本部影片的一大主題之一,並且透過多個角色一一體現。伊麗莎白因為表達了真實的自我,最後慘死在毒氣室中;格哈德的父親因為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而自縊在閣樓之上;將伊麗莎白推進毒氣室的齊班得醫生為了掩飾自己的罪惡,一生都在逃避真實的自我。而格哈德受到了維頓教授的啟發,將他童年有意模糊的畫面融入了作品之中,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偉業。
《無主之作》這部影片有三個小時之久,但是通篇下來並不會感覺冗長。影片表面上是關於格哈德·裡希特的傳記片,但是細細品讀之後便會發現,導演只不過是借格哈德串起了這些故事而已,拋開明面上格哈德·裡希特這位大名鼎鼎藝術家的成名經歷,這更是一個直視真實之美,探尋自我之美,審視藝術之美,能夠引人深思藝術與自我關係的深刻故事。
曾幾何時,美國電影負責技術,歐洲電影負責藝術,但是在美國電影逐漸霸佔全球的大環境之下,歐洲電影越來越是在夾縫中生存。大部分但凡喜歡電影藝術的影迷,心目中最好的電影,很多都是來自歐洲的。無可奈何,依附於作者導演的歐洲電影隨著大師們的離去逐漸走向了衰落,曾經輝煌的“巨匠電影”大師時代早已遠去。畢竟,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人們再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耐心去品味歐洲電影中那些深度思想與細膩的情感,再也不願去承受歐洲嚴肅影像之重。
《處女泉》劇照 英格瑪·伯格曼1960年作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總有導演逆流而上,其中之一的就是本片的導演多納斯馬爾克。2006年,政治驚悚電影《竊聽風暴》一鳴驚人,一舉奪得了次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而這創舉只是多納斯馬爾克征服世界影壇的處女作而已。11年後,他再次創作了東西德政治衝突的作品《無主之作》,但這一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撓。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在西方世界,沒有哪個導演有如此之膽量憑藉自己的一廂情願,代表整個猶太群體去原諒納粹戰犯,即使是有杜撰色彩的虛構影片也不可如此安排,因為這是歷史遺留的原則問題。而《無主之作》這部影片,因為在其中表現了納粹卻破天荒的沒有表現其極端的暴行且給予了他們合理的諒解,最終被德國輿論打壓,被柏林電影節拒絕。
但就如同影片中維頓教授所說,藝術家不應該被政治左右,而導演在影片中對於三種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只是從藝術的角度客觀的審視而已,並沒有對其進行對與錯二元對立的主觀判斷。故事內容極其的客觀冷靜,沒有揭發醜惡,沒有伸張正義,沒有反抗壓迫,這只是一部格哈德·裡希特在時代巨輪中探尋著能表達自我的“無主之作”罷了。
《無主之作》2018
導演: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編劇: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主演: 湯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豆瓣 8.6 IMDb 7.7
型別: 劇情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義大利語言: 俄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8-09-04 (威尼斯電影節)片長: 189分鐘又名: never loo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