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故鄉建築風格風俗大觀

家鄉陶王莊在南陽盆地的碗沿上,距臥龍崗約五十里地,有溝有坡,有池有河,是一個典型的鄉村。鄉村是一個讓人回味的地方;一個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個愛和恨,勤勞和爭鬥的地方;一個所有魅力全在煙火氣兒裡的地方。大致情況下,看一個地方貧窮富貴程度,給人第一直觀印象的,恐怕首先非房屋莫屬。因為房屋代表了某種進步與滯後,反映了經濟的繁榮程度與否。

家鄉的房屋建築風格,基本上具有鄉村的共同特點:建築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磚牆木樑架結構,飛簷、斗栱、藻井和雕樑畫棟,院落等形成特有的建築風格。同時鄉村建築風格具有很強的時代符號,受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等的制約以及建築設計思想、觀點和藝術素養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年少時,很喜歡一首歌《我熱戀的故鄉》,至今會哼哼,有幾句是這樣的:

我的故鄉並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

一條時常乾涸的小河

依戀在小村周圍

一片貧瘠的土地上

收穫著微薄的希望

住了一年又一年

生活了一輩又一輩……

這首西北民歌基本上描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現實生活場景,那時候農村都是陳舊的灰色調,看上去全是毫無生氣的陰沉,像一個模子刻的一樣。主房屋全部是灰色的柴瓦,土窯燒製的青磚或者,木製的門窗,還有灰黃色的草房作陪襯,一般是灶房或家畜圈棚,這就是建築的主色調。就在這簡單的色調裡演繹了不簡單的人間煙火,農耕文明的光輝與燦爛,昇華為榮耀與歷經磨難的回憶,鄉村表達都很直白,沒有拐彎抹角,窮與富毫不掩飾。

走在鄉村裡,一眼看出有區別,顯示不一樣的是富裕人家的房子,牆壁全部用磚或石條壘成,有個說法叫做臥磚到頂,連院子也用磚頭壘成,一看就是有錢人家。六分錢一塊的磚緊俏而又不好拉,發一坑石灰也是不小的數目,工匠的伙食還不能太差,處處都用錢,逼得人借了東家借西家,三瓜兩棗的先欠著,秋後再算帳,還有的都過了多少年以後才還清,還的人滿是歉意,被還的人說那幾個錢不算啥,也沒幫多大忙,其樂融融,都是這樣的,也都彼此的幫助,互相理解。

不太富裕的人家磚頭從地基壘到窗臺齊,上半部分用打夯曬乾的長方形土坯壘上去,這就叫半截軟半截硬。這樣的人家佔主流,既省錢又比較體面一些了,至少可以多住幾年。日子要是過的再稍差一點的,窗臺外面的牆面用一層磚,裡面還用土坯叫做半生不熟。窮人家就只能用磚頭石塊壘個根腳,上面全部用土坯,也就是說,一座地基,一面牆就已經開始顯現富裕貧窮程度了,更大的差別再後面,最能看出貧富程度的還是房頂。

首先是窮人家的房頂,一般都是草氈子鋪展壓好的,這草也會分為三六九等,有的用麥秸稈,有的用芭毛草,有的用黃白草,有的用稻草,都是用經子繩紮緊編排,織成苫子以後,鋪上去的。那些年就有人以這手藝為生的。工匠藝人活躍在農村,製造了生活的審美,豐富了農村人的精彩生活,他們有的終其一生,精益求精,反覆鑽研,頑強的毅力彰顯了農村人的剛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再來說富人家的房頂就會鋪上稿薦,糊上泥,扣上瓦,一排排,一趟趟,再弄些避邪之物,如麒麟,貔貅,龍等五脊六獸的物件,顯示出威武霸氣來。一般情況下,正脊為常見的“泥鰍脊”造型,中部置琉璃龍頭一對,兩側獸頭為螭吻造型,屋簷上瓦帶勾頭整齊精緻。瓦房不是家家都蓋的起的,那時候一套三間瓦房造價下來是5000元,而“萬元戶”在那時候,一個村上也出不了幾個。所以有些人家就半泥半瓦,節省開支,二三千也能蓋起來。這也相當不錯了。

有合適的遮風擋雨的房屋住,是人們的追求,不管是多麼窮,也不管是多麼富,不管是蓋草房,也不管是蓋瓦房,一套封建迷信的程式都是一樣的,先請人找會看風水的老師,放羅盤看方向座標,選黃道定吉日吉時,有陰陽先兒眯著眼睛,扳著手指頭,嘴裡咕咕嚕嚕:“子醜寅卯,乾艮坤離,淇水在左,龍鳳在右”玄乎一陣兒,民間稱為看好。其目的就要躲“三煞、五黑”煞就是黑煞神,邪神。如果動工的時候黑煞神,從此路過,就是犯了煞。不能衝了太歲,否則很可怕,要麼房倒屋塌,要麼傷人。何日何時動工?有陰陽先說了算,他們很權威,很神聖。所以都會先畢恭畢敬請他們吃飯,好煙好酒好飯菜招待,農村人蓋一回房子不容易,求個平安,圖個順溜就中。

從放線打地基的那一刻起,就算動工了,動工時要放鞭炮,有的還要殺老公雞,頭一垛,倒提著頭,雞血順著牆基灑上一圈,意思是嚇唬那些黑煞神,別讓從這裡過。建房過程中還有一系列儀式,到了安窗戶的時候,窗戶上要用紅紙寫上一個條幅,上邊寫道:“姜太公到此,安窗大吉大利!”立門的時候,門框上貼上對聯,上聯是:“魯班問道何日好,”下聯是:“太公答曰正當時!”房梁在建房過程中是最為關鍵和隆重的。

房梁一般分為三角形和“工”字形兩種,如果是三角形直接裝上兩根木柱做“叉手”,如果是“工”字形要裝上立柱和“二梁”後再裝“叉手”,富裕人家大梁套小梁叫秦赫梁。整個樑架安好後,再在叉手上面放上房檁,房檁上面釘上椽子,椽子上面鋪上防水苫草材料,防水材料上面鋪上房瓦,屋頂就建好了。

上樑要選日子和時辰。為圖個吉利,一般都選在農曆含六、九的日子,時辰在接近中午時分。因為房梁都是在地上提前做好的,在沒有起重裝置的過去,想把一根幾百斤重的木頭徒手送到三四米的高度,是件既困難又危險的事情。選日子和時辰,是為了保證人身安全和工作順利提前進行的一種祈願活動。

正式上樑以前,房主要進行祭祀。首先請有學問的人,在房梁和門窗上貼上用紅紙寫的對聯,房樑上一般貼的是“青龍扶玉柱,白虎架金梁。”橫批為“上樑大吉”。在支撐小梁的兩根立柱上,左邊寫上:“二四神仙立玉柱,”右邊寫上:“三六學士架金梁。”然後在正門前設立香案,擺上果品,房主畢恭畢敬地燃香,叩拜,燃放鞭炮。然後,上樑才正式進行。在農村蓋房子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上樑”則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步,農村有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可見房梁對於房子的重要性!上樑仙兒騎在上面,貼上姜太公到此,吉星高照。口中唸唸有詞:“東邊一朵紅雲起,西邊一朵紫雲開,主家新房蓋起來 ,蓋起來吆蓋起來!四塊金磚託玉柱,三根玉柱架金梁,幸福生活萬年長,萬年長吆萬年長!”

為了作紀念,釘在屋子正中後方的那根椽子都是特製的。木匠用刨子將圓椽子的一側刮平,房主請人用毛筆寫上建房日期、房主和工匠的名字。如:一九七八年十月九日,張三建房,木工李四,瓦工王五。現在很多工程建好後,為了釐清責任也要鑲一塊“責任牌”,與此有些類似,如今都成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新房建起要請客吃飯,那些年都是在院裡壘個臨時土灶臺,架上大鍋,借來桌椅板凳,案板茶壺,碗筷盤碟,請上會做菜的大師傅,左鄰右舍,家門同姓的都來幫忙,擇菜洗抹,各自忙活,有條不紊,非常熱鬧,親戚朋友會送來匾額,以示祝賀,有管事兒的老支客迎接,嘴巴里說著吉祥話兒:“今日來到貴府前,眼前美景真新鮮,八字衙門分左右,一對獅子滾繡球。兩扇大門光溜溜,漆匠師傅把漆油,碗大銅釘釘門口,釘成梅花開枝頭。威武雄壯狀元府,將來必定出諸候。”

眾人聽罷都拍手叫好,一會兒又有人來送來,支客便又開始:“一副對字分左右,文人提筆寫春秋,能工巧匠手藝精,龍飛鳳舞瑞氣生。上雕五龍來捧珠,下雕雙鳳朝陽鳴,左有青龍龍擺尾,右有白虎嘯山林,左來右去龍吸水,前連後掛虎翻身,前面有棵搖錢樹,後面有個聚寶盆。搖錢樹下栓金馬,聚寶盆裡聚金銀,左有一口鳳凰井,右有一塊紫竹林,鳳凰井裡龍泉水,紫竹林裡鳳凰鳴。”

接二連三的朋友來,還有詞兒:“府門景緻觀不盡,我捧號匾進高庭。走進華堂喜洋洋,燭光輝映瑞氣祥,金鎏羅漢八寶衣,琴棋書畫掛兩旁,我向號媒作個揖。再把金匾來遞起,金匾送到貴府上,貴府幸福萬年長!”支客老爺的詞說不完,都有一套自己的看家本領,有層次,有文采,令人佩服!請他們來不僅能收到知識,氣氛也更加的熱鬧。

到了九十年代初,預製板大興起來,有三孔有五孔,寬厚不一,價格不一,裡邊拉上鋼筋,水泥澆上凝固,小舅爺在預製廠上工,就在陸營鎮街南頭,手扶拖拉機也多了起來,專門運送沙石的也多了。鄉村建房開始大變革,瓦房紛紛推倒,開始建造樓板平房,平房都是小三間,正中間仍然是堂屋,左右配廂房,灶房拐角連體,形成7字狀,房頂上曬糧食,也很乾淨。颳風下雨也不怕,沒過幾年,平房現澆成了主流,不再用預製板,直接用水泥灌漿澆頂,凝固後再拆掉支架,俗稱“打渴子”。高度開始往二層三層上升,格局也開始講究了。

這個時候,都用紅磚了,窗戶有水泥雕工的,有鋼筋加木架的,並且有了鋼絲網護在外面,不再是糊上報紙或者是掛個塑膠布之類了。三間平房加樓梯造價花銷一萬元左右,二層三層就二萬多一些,因為越往上越省錢。格局也發生著變化,房間可以轉角,可以互通,可以有暗門,樓梯可以裡面,可以在外面,本家爺熊永長,高小學歷,是個建築設計師,他自學成才,任生產隊隊長,並且會製作毛筆,做過毛筆生意,見聞豐富。他精於建築平面佈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等方面,顯示出獨創和完美的意境。

一九九三年我們倆家同時建房,父親沿用了傳統正堂,樓頂現澆,東西廂房,東邊廚房暗含轉角樓梯內上平臺格局。圍牆外用水泥從牆根泯起一米,防止雨水浸基,樓頂一週用磚花拼裝,樓梯外牆也用水泥鑽花拼接,非常時尚,爺家自己設計,用西三轉內二,暗門互連,外上樓梯上平臺,再建頂樓小暖閣之格局,頗有創新,現代感十足。這個時候,就沒有了跺雞頭,上大梁那一套繁瑣的禮數了,貼個大吉大利的紅紙對聯還是有的,請客吃飯少不了。

鄉村建房動應大,時間長。有本村及附近包工隊包攬,主人家買齊所有材料。在父親的工作手冊裡,發現了我家一九九三建平房的所有明細:紅磚29000塊,八分一塊,2320元。水泥6噸,二百四十六一噸,1476元。鋼材,四千一百四十一噸,6.5釐米,三百八十九,梁頭,角,梁門頭,窗戶等共計1200元。白灰四點五噸380元,樓梯板,花眼磚110元,辦宅基證100元,鐵釘,竹跳板45元,黃沙18車112元,運費590元,石子二車,290元,打夯振頂60元,鐵皮130元,銅管52元,衝木做框60元,麻繩10元,飯菜招待580元,雜費開支64元,榮陸做門200元,雕欄234元,所有款項共計9766元。施工隊李小俊(另發現一行小字有股票3000元,程式碼0026982、0026981有3500元。)另外還有一份明細是1979年十一月,蓋三間瓦房共計用513.6元,飯菜招待費100元。兩個時期十五間的對比,反映了農村的巨大變化,這一時期,村民開始紛紛外出南下廣深,北上開啟。掙錢以後,回來又建房,借鑑外地不同風格,打造自己個性化房屋了。後來新農村改造,集體又統一劃地,統一建房,統一風格。

進入新世紀以後,鄉村急劇變化,現代農業產業化取代分散式農耕勞作,外出打工緻使家鄉成為老少留守的空心村,建築風格迥異,大部分在外地或城市安家,也不用再比建房,拼富貴。鄉村振興提出以後,無論是改造還是新建,民居尊重當下的生活方式、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等特質,以留住具有濃郁風土氣息的地域之美。建築外觀往往影響人的第一印象,亦是展現地域精神的重要載體。原來的牛羊棚已變為現在的車棚,原來的圍牆,獨特的標識已不存在,大都是開放式立體佈局,去年故鄉出現了新型前衛的建築以塑鋼材,仿歐美小別墅,全扣件,工廠標準化,幾天就可以建成。外觀漂亮,但是並不被傳統所普遍接受,防護性差,隔熱防冷較差。牢固性,使用年限值得觀察。現在回到鄉村去,看到片瓦無存的宅基地,你不能說這家人一定很窮,有幾層小樓你不能說這家人一定很富有。

這些茅草房,瓦房,平房,新農村房已在歷史的程序中已經漸行漸遠,它們永遠像一塊符號,閃在歷史的雲煙裡,現在的樓房以白色為主,點綴著紅黃橙綠,但是知道瓦片兒,大梁,椽子的人一定不多了。它們就像舊物件一樣,慢慢的消失,帶著人文、歷史氣息的舊物,凸顯在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中時,總能夠或多或少地,喚起我們對舊時光的感念。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盒金釵寄將去。”故鄉建房風格及風俗所呈現出舊物的生命力,從來都在情感的空間裡延續。故鄉陶王莊在記憶裡生長著。

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唯美組圖-9、《五律.書》《水墨丹青》《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