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今天我們還是接著上一篇來講,讀《老子》第三章的這句“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之所以把“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分開來講,主要是感覺它們各自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雖然背後的根本思想是一樣的。
那麼,“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上來,很多人可能會說,老子這種思想可能不對啊,是禁慾主義的思想了,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精神了。現代社會就是主張解放人性的慾望的,並且認為具有正當性的。然後,可能有些人,還會聯想到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慾”,並且將這些思想和說法,都視為一種封建思想了。其實,我們可能都是誤解了老子,也有意無意的誤讀了朱熹的話。
2. 最近,我重新讀《老子》以及《周易》等傳統經典,常常有一個感覺,就是很多我們過去不理解的,或者直接批評的觀點,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現代人的理解角度不對,或者理解的維度不夠造成的。這種理解上的“角度”和“維度”,是非常重要的。其實,不僅是讀經典有這個問題,在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很難理解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上廁所用手擦。那麼,外國人可能也很難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吃飯用筷子,幹嘛不用刀叉。我們可能也很難理解,為什麼英國人、香港人開車是靠左邊的,尤其是香港為什麼改過來和我們統一起來了,如此等等。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很多時候互相爭論,會有很多的誤解,互相之間難以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做法,甚至感到非常憤怒,以至於很多的仇恨和悲劇。這可能就是我們缺乏理解對方的角度和維度。所以,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理解萬歲”。可見,理解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它涉及到人的認知角度和知識結構,以及利益關係等等因素。
3. 回到老子的這句話來,他這裡的“不見可欲”,關鍵的點是“欲”字。關於這句話的解釋,我聽了不少專家的說法,也看參考了一些書,覺得還是曾仕強先生的解釋是最好的。他說,這個“欲”字,不是一般的慾望和要求,而是某些超出生活基本需要的要求才叫“欲”。比如說,我要吃飯,那不叫“欲”。但是,我要吃魚翅,我要吃熊掌,那就是“欲”了。所以,這裡的“欲”,包含一個是否在正常範圍的度量問題。
4. 我想,曾仕強先生的解釋之所以是比較好的,就是因為他把握到老子的哲學框架和要點。前面我們說到,《老子》全書的要點,都是站在“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高度來說的,在八十一章的幾千字中,反反覆覆就是要“傳道”。要解釋這個“道”,就是自然之道,符合自然的就是也就符合道的,人的行為都要遵循這個天道。
所以,過多的慾望,過高的慾望,都是違背天道的。但是,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說是違背自然規律,也就不是所謂的“欲”。所以,大家看看有一句話,“飽暖思淫慾”。在這裡,飽和暖,都算欲的,是正常需要,但是“淫”就是一種“欲”了。
當然這裡要解釋一下,漢語裡面的“淫”,本來意思是過多、過濫、過度的意思,而不是男女之事。比如說“淫雨霏霏”,是說下了太多的雨了,太潮溼了,如果解釋為男女之事,就解釋不通了,就解釋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