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在大是大非前面,不能模稜兩可,搖擺不定,稍有不堅定就會違背原則而有所失。當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小到工作與家庭,大到民族大義。我們都應當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在面臨抉擇之時,應當毫不猶豫,立場堅定,而非舉棋不定,和稀泥。在面對損人利己,或是損己利人之時,應當從本心出發,從道義出發,做出有利於大家的事。就好像不義之財,得之,自己和家人生活會有所提升,失之,則會維持原樣或許更差,在面臨此種抉擇時,應秉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原則。否則,有一就會有惡,“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是擔心的某一次惡小,而是擔心對自己慾望的放縱,若然形成習慣,則此種小會越來越大而不自知。且看我們的革命先烈,在小家與大家,在個人與國家這樣的民族大義,大是大非面前,是那麼的堅定不移,為了大眾為了國家而勇於奉獻,才有了我們的盛世太平。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時候才能體現出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平時生活當中,對於是非當有明辨之心,而不是顛倒是非,不分青紅皂白的盲目跟風,或是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而是應當客觀論之,以理服人。堅守本心本不易,若能作為一生之原則,更是難比登天,但這不正是錘鍊自我,修身養性的過程嗎?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當面對利害得失之時,不能太多計較,過於計較就會引起趨利避害的私心七情六慾乃人之本性,內在於人心之中。若無外物的誘惑,慾望則會潛伏於內。正如人們常說的“見色起意”“見利忘義”等,都以“見”為先,若然不見則慾望不起。此為目之所見。另外,心之所見亦是如此,在面對得之則為利,失之則為害時,越是將得分的越明,則越想得之;若將失分的越清,則越是不想失去。就好像一次的意外收穫,本來沒有多想,誰得到就是誰的運氣,可是回來後,越想越覺得如果得到了,自己就可以怎麼怎麼樣,對於這種本來就還沒得到的東西就搞得好像是自己失去了一樣,若真把此看為失去,那麼就更加覺得失去的太可惜。所以對於得失,我們不應當看的太重,分的太明,否則只會徒增煩惱。人們常說三思而後行,三思並不是讓人優柔寡斷,拖泥帶水,而是心中已然有了堅定的信念,所思的也只是針對在前進的道路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加以預防或有應對之策;其次,之所以三思,也說明了不要思慮太多,事不過三即可,如果想的太多,太明,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慾望之中,從而自己的主觀判斷就會收到慾望的影響而失去或違背原則。凡事適可而止,最難的也莫過於此,把握分寸,就是一種大智慧了。

2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解析《大秦賦》一個被儒家抹黑兩千多年的秦始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