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中國夏王朝中晚期都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二里頭遺址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中後期都邑已得到國內眾多專家認可,但二里頭遺址是否是夏朝都邑以及夏朝是否存在在國際上仍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還是目前已有的考古發掘成果中仍缺乏成體系的文字出現,畢竟文字是成熟文明的標誌與火種。
目前考古成果裡僅發現了一些像似文字的符號,但數量少,也不成體系,(如下圖)這為證實夏朝存在以及二里頭是夏朝都邑帶來了困難。
研究夏朝並證實它的存在,意義重大,這是要解開中華文明來自哪裡?它的初始狀態是什麼樣子?中華文明為什麼不是3500年,而是更久遠的5000年?
研究夏朝,不僅是要讓世界瞭解與認可華夏文明5000年曆史,更重要是我們自己也要搞清楚,也必須搞清楚,不然你我他來自哪裡?這個問題就無法解答。
在上世紀90時年代初,國家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利用各類現代科學與技術,開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該工程結束後,成果豐碩,但爭議卻一直存在,質疑聲不斷,尤其是夏代,對夏代的斷代還是缺乏強有力的直接證據,史記中記載的很多事件發生沒有?發生在什麼時間?整個夏代各王的紀年,也都還不是很精確,很多隻能劃定在一定時間區間裡。
司馬遷的《史記》距夏朝接近2000年,《竹書紀年》,《尚書》距離夏朝也有接近1500多年,即使最早記錄夏代大禹功績的青銅器“遂公盨”也是在西周鑄造,據夏朝也近1000多年曆史,那個神秘的夏朝仍然有待我們的研究與發現。
如果能在二里頭能像殷墟遺址那樣發現大量文字載體甲片,哪無疑會對其歷史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與鐵證,還能為夏朝最精確的紀年斷代提供最直接的證據。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證實了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的歷史,併為其斷代提供了詳盡和有說服力的證據。
筆者認為文字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古代人類在長時間的社會經濟實踐中積累、使用與演變而來的,二里頭目前被認定為夏代中後期都邑,它的時代距離商代殷墟時代不遠,兩處地點很近,都在河南,這就不得不讓人相信兩者應該存在較強的關聯性和文明傳承。
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高達15萬片,文字成體系而且數量眾多,可以想像他的形成一定有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二里頭遺址距離殷墟遺址間隔時間也就四五百年,兩地地理位置又如此相近,而且都還是王朝都邑,都是當時的文化中心、權力中心,二里頭遺址發掘出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青銅器,骨器,其宮殿遺址的形制與規制與商周乃至後面朝代相似,既然這些文明都能傳承到商朝,同樣作為文明象徵的文字更應該如此。因此殷墟甲骨文的來源應該與二里頭的文明有關,夏朝無疑也應該有自己的文字,或許字有所變化和不同,或許更加原始,數量更少,使用範圍更小,但一定有,而且還與甲骨文存在某種關聯與傳承。
目前二里頭考古經過半個多世紀發掘,也只是發掘了其中很少一部分面積,相信終有一天隨著考古的持續推進,二里頭會為我們帶來更大驚喜,包括夏代文字的發現,屆時經過實證的中華文明又將向前推進471年左右,夏朝17位帝王的神秘面紗將會逐漸揭開,變得越來越清晰,大禹治水就將不是神話,而是中華文明精彩紛呈的一部分。
下圖為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裡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漢族乃至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