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隨著實用性減弱,越來越成為一門高冷的藝術,自然學習書法就成了一項很枯燥的行為。在學習書法的路上如何戰勝枯燥是很多初學者頭痛的問題,筆者有以下幾招“三腳貓”的功夫,願與諸位分享。
一是參加一個輔導學習班或者書法愛好者沙龍
這些學習班或沙龍雖是民間小團體,但也或多或少或嚴或松的有一些自己的規章制度或者要求,這樣就可適度對自己堅持書法學習有了一定的約束力,從時間上有所保障。小氣一點說,從經濟角度考慮,你參加了輔導班,肯定要交費,不按時參加,豈不浪費錢財?別笑!
二是積極主動地進圈
二是積極主動地進圈。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溼鞋?常在書法圈裡泡怎麼能夠不好這一口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感染力的傳導,也是中國的“醬缸文化”在你身上持續發酵。
三是爭取外界的鼓勵
初學者可每月或每週試著寫一幅作品,以臨摹為主,學了幾年者可隔月或隔季練習創作作品,請前輩指點,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經常聽到前輩說“有進步呀!”之類的鼓勵表揚,助推自己繼續前行。
四是開展自我鼓勵
初學者可把自己認為臨摹較好的作品掛在自己的牆頭,自我欣賞。學書較久者可裝裱起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掛在家中醒目位置,自我陶醉一番,以茲定期鼓勵,不斷掀起更要學好書法的熱情。
五是要敢於營造氛圍,堵掉自己的“退堂鼓”敲響
在家人親朋甚至同事中刻意營造自己學習書法的“流言飛語”,有意或者故意無意地向大家透露“我正在學習書法”的資訊,給自己施壓。要使自己言而有信,就必須堅持學書,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於面子也不能發生行百里而半九十的事件。
六是自我創造“神秘”,激發學書興趣
同樣的事天天干就沒勁了,人是一個喜歡好奇的動物,神秘才有誘惑力,自己要刻意地培養對書法的興趣。比如常讀帖,看看同一個字三國的鐘繇怎麼寫,東晉的老王怎樣結,唐朝的顏真卿、元朝的趙孟頫又是如何擺畫。你會發現漢字千變萬化,妙道凝玄。如聖教序中所言“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一個字,時而像在古道西風中奔跑的瘦馬,時而像在小橋流水中盪漾的人家,時而大漠孤煙直,時而長河落日圓,時時刻刻充滿神奇。
七是多讀書勤充電,題外功夫也要下
蘇軾有句詩叫“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內在的深刻往往可以表現在外在的行為上。書法作為一種外在的形式自然也會將你的涵養表現的淋漓盡致,字裡行間就是你的吐納,它是一首沒有旋律的樂曲,它是一幅沒有色彩的圖畫,你肚子裡墨水多,你的字自然就“氣自華”。
這是學書路上戰勝枯燥的幾點體會,可能因人而異,並不一定人人雷同,在這兒說道說道,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