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古今中外產生一些著名的隱士,如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唐朝的王維、北宋時期的林逋、明朝時期的陳繼儒、法國的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那麼隱居生活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著名的隱士,同時他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鼻祖。

陶淵明的曾祖父、祖父都當過官,家境還可以,他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期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

20歲左右開始他仕途生涯,以謀生路,他29歲出任江州祭酒,但是出任不久,不堪吏職的他便辭職歸家了,州里又請他做主薄,他不願意和這些人都是同流合汙,依舊賦閒在家,不久他加入了桓玄幕。不到一年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想一展宏圖,可是官場的黑暗,各方勢力的角逐,讓他看透了官場生活,公元405年,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不到一百天就掛印歸隱於江西廬山,直到他去世,在也沒有步入官場了。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是快樂而又艱辛的,因為陶淵明的物質生活很簡單,甚至有時候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雖然生活很艱辛,但是他依舊非常快樂,因為陶淵明自己有絕對的自由,再也不會為了五斗米而折腰了,還能飲酒作詩。陶淵明在江西廬山留下了很多的詩篇。

陶淵明

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彷彿可以看到陶淵明悠閒自在的隱居生活,讓人非常羨慕。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知道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也是艱辛的,沒有收入,只能早出晚歸的種地。

歸園田居·其六

陶淵明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簷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陶淵明不求聞達於官場,安心做一個隱士。同時此詩呈現了一幅樸實的農村生活圖,在圖中有大口喝酒的陶淵明,無憂無慮、快樂玩耍的兒童,裊裊炊煙。多麼寧靜安逸的生活。

二、半隱的王維

王維中年以後,由於妻子的離世,加之張九齡去相,李林甫上位。這時候唐朝朝廷是混亂不堪,王維就不在關心政治,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一邊照顧母親,一邊潛心佛道

王維月下彈琴

王維先是隱居在終南山,後來隱居在藍田輞川。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歌是王維隱居終南山的時候寫的一首詩歌。詩歌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快樂安逸的王維。美麗安寧的終南山讓王維心曠神怡。

早上起來漫步在山林,走到溪水的盡頭,坐在松樹下抬頭看天空多姿的雲朵。和砍柴的老人聊聊天,笑聲打破了山中的寂靜。這就是王維最快樂的隱居生活。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王維

這首詩歌,詩人把自己優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前四句詩人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漂亮的農村風景畫面,後面四句給我們展示了王維悠閒的隱居生活。

漠漠水田飛白鷺

王維在當時士大夫中,算是幸運後的一個,也是活的比較安逸的一個,因為他沒有像劉禹錫和白居易那樣因政治鬥爭而獲罪,一邊領著工資,一邊還享受了田園的樂趣。今天大多人生活在城市,因為種種原因,想像王維那樣悠閒自在,是不太現的。不過偶爾去農家或者田園去放鬆一下自己,吃吃農家飯菜。也是一種快樂。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吧。

三、梅妻鶴子的林逋

林逋是北宋時期著名的隱士。他隱居西湖孤山,植梅養鶴,終生不娶,人謂“梅妻鶴子”。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孤高品格可謂隱士中的佼佼者。歐陽修把他尊稱為“山中宰相”。

梅妻鶴子的林逋

林逋,他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非常貧寒,但他刻苦學習,發奮上進,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可是林逋生性恬淡,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他非常厭惡社會上那種阿諛奉承、追逐名利的風氣。他十分嚮往陶淵明的生活,打算做宋代的“陶淵明”,於是便在杭州西湖邊的一座山中隱居起來,過著清閒自在的隱居生活。

林逋擅長詩文,有下筆即可成文的本領。可是奇怪的是每次剛一寫好,他讀完後便立即撕掉。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抄下來留給後人呢?”林逋說道:“我現在隱居在山中,尚且都不想以詩出名,哪裡還想過名揚後世呢?”

林逋的脾氣非常古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孩子,但是他卻特別喜愛梅花和仙鶴。他常常四處尋訪,只要遇到好的品種,不管多貴,他都會買回來。閒暇的時候,他便一個人在院子裡賞梅玩鶴。他有隻仙鶴叫“鳴皋”,每次客人來訪的時候,如果林逋不在,童子便開啟籠子,“鳴皋”便會跑去給林逋報信,林逋看見“鳴皋”便回來會見客人。久而久之,世人都說林逋“梅妻鶴子”

林逋一生種梅,愛梅,在他隱居的時候,也寫了很多有關梅花的詩。其中《山園小梅·其一》成為詠梅詩的佳作而傳唱千古。

《山園小梅·其一》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聯詩,歷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梅花的美,不同於牡丹的富麗,更不同於桃花的嬌豔,而是一種淡雅和嫻靜的美。在這一聯詩中,正完美地表現出梅花的這種淡雅和嫻靜。正因為詩人和梅花長期的相處,對梅花產生了特殊的情感。才能寫出這絕佳的詩句。

【小隱自題】

林逋

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餘。 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 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這首詩是林逋記錄自己隱居生活的詩。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此林逋除了種梅,在房屋周圍也種植了很多竹子。擁竹而居讓林逋多了很多樂趣。春天來了帶著仙鶴出去在山中游玩又給他的隱居生活又增加許多樂趣。

四、明朝著名隱士陳繼儒

陳繼儒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同時也是一個著名的隱士。

陳繼儒

明朝中後期宦官當權,朝廷是一片混亂,年僅29歲的陳繼儒雖然有很高的才華,但是他不願意和那些小人為伍,就放棄了科考而隱居於小崑山。開始他長達三十多年的隱居生活。

在小崑山隱居的時候他種植了很多名花。又修建了祭祀陸機、陸雲的廟宇。他說:“我貧,以此娛二先生。”在他父親去世後,他又移到東佘山。

沒有案牘費心勞神,陳繼儒在隱居期間大量學習畫畫、研究蘇軾和米芾等人的書法、編書、寫文章、收藏名人字畫。

陳繼儒的書法和畫

陳繼儒最愛畫梅花,他筆下的梅花惟妙惟肖,凌霜傲雪。他研究書法50載,對蘇軾和米芾的書法作品愛不釋手。收錄了他們很多字。最後就編成了《來儀堂貼》和《晚香堂貼》。

在隱居期間他還編寫了一部《小窗幽記》,它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

陳繼儒可以說是精通詩、書、畫的全能人才。他的隱居生活可謂豐富多彩。成為一段佳話。

五、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的隱居生活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畫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盧梭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難以在城市中生活,他在巴黎住了15年,城市生活的枯燥乏味讓他下定決心隱居。隱居之後,他再也沒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能自給自足。

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千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有了保障。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錢財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生活而寫作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因此他放棄了簡單的創作,大量的學習和閱讀前人的名著以便寫出更高水平的作品。

盧梭短短的6年隱居生活,就寫了許多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

六、隱居終南山的張二冬

現代生活中也不缺乏隱士,尤其是隱居在終南山的人比較多,其中有很多高學歷的人。他們帶著對“道”的追求、亦或者對“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十分嚮往而隱居。

畫家張二冬

80後的畫家張二冬畢業工作不到3年,便放棄了城市生活,2013年他花了4000元在終南山租下一座農家小院,過上了“陶淵明”式的隱居生活,像“雞鳴桑樹顛,犬吠深巷中。”這樣的生活場景天天伴隨著他。他在十年的隱居生活中,從一個養殖小白變成養雞、養鵝的高手。

除了種地、養雞鵝。他大多時間就是畫畫和寫作,他把他隱居的生活寫成一部書~《山居七年》。

▶結語

可能很多人都羨慕陶淵明式的隱居生活,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們不能去隱居。

毛主席曾經有一句著名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裡可耕田?”表明他對隱居生活的態度,在國家建設時期是不支援隱居的做法。而應該為國家的建設盡心盡力。

當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很多人都積極響應回鄉村創業。不久的將來農村處處是“桃花源”。去農村生活和養老,也是一種“隱居”生活

1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北魏史(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