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九州”,“九州”的名字已經深入人心,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中了,比如今天的河北省簡稱“冀”,河南省簡稱“豫”,都是九州的名字,九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那麼,最早提出“九州”的禹貢是上古大禹的著作嗎?九州的名字有何緣由?為什麼不叫瀚州、瀾州,卻叫冀州、豫州?這些字有何用意?為什麼荊州、揚州、徐州、青州和兗州以前是省級行政單位,今天都變成了市級?

一.禹貢九州

儒家經典的最基本著作是“五經”,這是孔子整理並且定型的,孔子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充分說明了儒家五經的特點。今天,《詩經》在文學界研究者眾多,《春秋》在史學界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易經》和《禮儀》則在禮儀、祭祀等研究頗豐,唯獨《尚書》,今天研究的人最少,最廣博易良的書,反而最為示微了。

《尚書》,又等同於《上書》,意思是上古之書,作者或者是商朝末年一直到春秋末年,甚至後期有戰國時期的文章新增,至少孔子看到的《尚書》已經十分完整,說明在春秋末年,《尚書》已經成型。

《尚書》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四個部分,現在對於夏朝都沒有考古發掘資料,很多人覺得夏朝並不存在,不過《尚書》中不僅有對於夏朝的記載,更有之前虞舜時期的記載。

禹貢九州之山川圖

我們所說的《禹貢》便是《夏書》中的一篇,這篇當然不是大禹所作,但是文辭非常古老,現代不少歷史學家推測,作者大約介於春秋和戰國之間,這個作者可能並非一個人,大約和孔子同時代,甚至和老子是同一時代的。當時的中國人已經有了大致上的地理觀點,雖然對於東北、西南很多地區還不是很熟悉,但今天的漢族省份基本上都比較熟悉了,九州便是以此來劃分,同時,長江、黃河等也成為了劃分九州的分界線。

禹貢九州圖

九州便是第一次見於《尚書·禹貢》,文中說: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厎績,至於衡漳。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渚,東原厎平。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渚,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渚。導菏澤,被孟渚。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 漆沮既従,灃水攸同。

這是九州記載的節選,每一個州還有更詳細的說明,這裡就截取了,可以看出,《尚書·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禹貢九州圖

下面來一個個進行說明。

1、冀州,《尚書·禹貢》說了範圍,就是黃河的北部,黃河在古代劃分地理中是最為重要的分界線,歷史上的河西、河東,今天的河南、河北都是大致上以黃河作為分界線進行劃分的。後來戰國時代的《爾雅》對冀州進行了更明確的說明,《爾雅·釋地》說“兩河間曰冀州”,也就是說,黃河的幾字形灣中間的部分便是“冀州”。

根據這個說明,“冀州”應該是今天的山西省和河北省兩個地方,不過後來《禮記·周禮》中說,以太行山為界,太行山西的部分為“幷州”,因此後來山西又稱為幷州,並不稱為冀州,然而《尚書·禹貢》中還沒有進行區分。

那麼,為什麼這個州叫做“冀州”,而不叫做“北州”之類的名字?《說文解字》說“冀州,從北,異聲”,所以這是一個形聲字,發音“冀ji”類似於“異yi”,同時字面意思就是上面的“北”,意思是北方州的意思。這個字的意思一目瞭然,同時冀州也不能用來形容江南之地,而只能是北方。

冀州從而專門成為河北省的代名詞,一直到今天,成為河北省的簡稱。

冀州即今天的山西和河北兩地

2、兗州,《尚書·禹貢》說了範圍,就是黃河山東部分和濟河中間夾住的那個部分。

古代劃分九州中,兗州的地方最小,為什麼兗州這麼小卻要單獨劃分呢?因為古代的濟水地位很高,是“四瀆”之一。《三字經》說:““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古人把長江、黃河、濟水和淮河稱為“四瀆”,四條最重要的河流,所以雖然濟水很靠近黃河,但還是以這個作為分界線,黃河和濟水夾住的部分就是兗州。

為什麼叫做“兗州”呢?是因為一條從王屋山的河水叫做兗水,以河流名稱來命名。也有人說,當地有一個奄國,在一個叫做鉅野澤的湖泊附近,後來這裡同音演變,就成了兗州。

兗州夾在黃河和濟河中間,是面積最小的一個

3、青州,《尚書·禹貢》說了範圍,這裡的“岱”就是“岱宗”,春秋時期特指泰山,那個時代就是獨一無二的山了。“海”指的是黃海和東海,在古代統稱為“東海”,所以這裡說,泰山以東,一直到海邊,是青州。

為什麼叫做“青州”呢,因為這裡屬於東方,東方五行是屬於木的,顏色屬於青,所以叫做青州。

青州就是齊魯大地,和兗州根據泰山為界

4、徐州,青州的範圍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問題來了,徐州的定義是“海、岱及淮惟徐州。”和青州基本上一樣,就是說,泰山的東邊,一直到大海,最南到達淮河,這個部分是徐州。

那麼,青州和徐州的分界線到底在哪裡?這裡並沒有說,大致上應該是微山湖等作為分界線,等於今天的山東和江蘇的分界線。

不過,因為沒有說分界線到底在哪裡,所以後來青州和徐州長期以來都在混用,或者把兩者合併。《爾雅》則直接沒有“青州”,說“濟東曰徐州”,濟河以東的部分都是徐州,不過後來又說,“齊曰營州”,算是給山東另外取了一個名字。

那麼,為什麼叫做“徐州”,而不叫做“餘州”呢?“徐”的意思是慢慢的,東漢儒學著作《釋名》說,徐,舒也,土氣舒緩也。其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原來這裡是淮北地區,天氣不冷也不熱,秋高氣爽,讓人很舒緩,所以叫做徐州。後來這裡的土著部落因此叫做“徐夷”。

徐州是今天的魯西南和蘇北、皖北等地

5、揚州,《尚書·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意思是淮河以南,一直到大海,這裡的區域是揚州。

可是,當時的地理對於中國的南方並沒有完全的概念,這裡說,好像到了彭蠡澤左右,南方就是盡頭了,這個彭蠡澤,譚其驤考證還不是今天的鄱陽湖,而是湖北的洪湖之類的,在當時人眼中,包括浙江和江西北部,就是南方的盡頭了,對於福建和廣東,則是聞所未聞。

那麼,為什麼叫做“揚州”,而不叫做“場州”呢?後世解釋說,州界多水,水波揚也。就是說,這個區域的河流湖泊非常多,水波盪漾,所以叫做揚州。

揚州地區很大,淮南一直到江西都是揚州,再往南的廣東和福建當時人還未聽說

6、荊州,《尚書·禹貢》說,荊及衡陽惟荊州。這裡說到了兩座著名的山,這個州不是以長江、黃河、東海、淮河這江、河、海、淮四大界限了,而是兩座山。

這兩座山,在當時非常出名,荊山和衡山,荊山在湖北,相傳卞和的和氏璧就是發掘自這裡的,這裡是楚國的發源地,一直是荊楚並稱,所以這座不起眼的小山因為楚國,地位尊貴。之所以叫做“荊山”,是因為上面長著牡荊這種灌木。

至於衡山,到底在哪裡,當時的人也不清楚,後來漢武帝因為衡山“遼曠”,非常遠,就把南嶽遷徙到了安徽天柱山。

這個衡山到底是不是今天的南嶽衡山,還有爭議。不過這個衡山應該在今天的湖南,因為大舜相傳曾經晚年死於此,湖南又是楚國版圖的南端,所以應該是湖南的一座山。

所以,荊州的範圍就是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爾雅》中也說,漢南曰荊州,意思是漢水的南邊就是荊州了,和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區也是一致的。

荊州是今天的湖南湖北

7、豫州,《尚書·禹貢》說,荊河惟豫州。黃河的南邊,河南,就是豫州,而豫州的界限就是到荊山,所以,又可以看出荊山的重要性。

豫州,就是河南,今天是河南的簡稱,這是沒有疑問的,“豫”這個字裡面有大象,有人說,是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有大象,此言不假,但是這個字本身和大象並沒有關係,《說文解字》說,象之大者。從象予聲。意思是,這個字是形聲字,發音“豫yu”類似於“予yu”,意思是大。這裡的“象”意思是大,古代各地都是群山密佈,只有河南一帶有很多農墾的平原,古人看到這裡覺得視眼開闊,覺得這裡非常地大物博,所以叫做“豫州”。

豫州是今天的河南,也包括了皖北和鄂北等地

8、梁州,這個州是大家比較陌生的,《尚書·禹貢》說,華陽、黑水惟梁州。這裡有了一個新的座標系,“華”。“華”,就是華山,因為山很高,且險峻,看上去像一朵花,音相近,就是“華”,甚至,“中華”、“華夏”都來自於華山。

華陽、黑水惟梁州。就是以華山為界限,華山的南邊,一直到黑水,是梁州,所以古代有一本記載四川巴蜀的書就叫做《華陽國志》,以此來命名。

至於黑水是什麼,有人說是沱江,甚至有人說是金沙江,這片廣大區域就是梁州。為什麼叫做“梁州”?這個字的意思是很大的木頭和水,可能是覺得這裡山高水遠吧。

到了後來,這個州涵蓋範圍太大,不怎麼用了,因為和後來西北的“涼州”同音,不好區分,一般用成都的另一個名字“益州”這個詞語來代替整片區域。

整個西南方都是梁州

9、雍州,《尚書·禹貢》說,黑水、西河惟雍州。意思是黃河的西邊,華山的北部區域,一直到黑水,都是雍州。這個黑水是什麼,一直都有爭議,甚至有到塔里木河的,西夏也有黑水城,有人說可能是沙漠中乾涸的居延海。

之所以叫做“雍州”,《釋名》說,雍,擁也,東崤、西漢、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也。意思是四周都有包圍的意思。

不過這個名詞後來也不怎麼用了,因為涵蓋範圍太大,而且當時的漢地只是到陝西西部,後來漢武帝開疆拓土,征服了河西走廊,區域極大擴張了,所以河西走廊就不能用這個來包括了。

整個西北方都是雍州

不過大家可以發現,還有兩個著名的州沒有說到,就是遼西走廊和河西走廊,可能是因為開疆拓土的緣故。遼西走廊與北京等地後來叫做“幽州”,因為北方太陰,所以以幽冥為名字,叫做幽州。河西走廊則叫做“涼州”,因為地處西方,天氣寒涼,所以叫做涼州。不管是幽冥還是寒涼,都說明區域的偏僻,而幽州後來也涵蓋了北京一帶,也多和燕國並稱,甚至有取代冀州的意思。

以上,就是《尚書·禹貢》中說到的九州了,可以看出,九州的劃分大多是按照大江大河的天然界限劃分,隨著疆域的不斷開拓,很多州的範圍也隨之擴大,很多州名沿用至今,而有些名字則早早就不用了。

二.漢代九州

漢武帝時期,雄心勃勃開疆拓土的漢武帝鼓勵天下人提建議,一個齊人,名字叫做延年,說黃海出崑崙山,東流入海,然而在河套拐了一個大彎,建議開一個水利工程,把黃河拉直了,從內蒙古一帶經過,再流向北海,這樣可以方便我們戰勝匈奴。

漢武帝獎勵了他的奇思妙想,同時也說,“然河乃大禹之所道也,聖人作事,為萬世功,通於神明,恐難改更。”也就是說,雖然漢朝人也知道,《尚書·禹貢》並非大禹所作,而是春秋戰國人寫的,可是對於河流這種上天就註定好的,不適合更改。

春秋人寫作《尚書·禹貢》時,很多和《山海經》一樣,還屬於想象,很多地區並沒有管轄到,經過500年的發展,到了西漢時期,除了春秋戰國人寫到的地區,包括百越、河西走廊、遼西走廊和西域都已經被漢朝征服,空前遼闊的區域已經不能再使用秦始皇的郡縣制了,所以熟悉《尚書·禹貢》的漢武帝,採用九州的辦法,分天下為九州,設定了“刺史”制度。

從此之後,中國行政區劃從兩級的郡縣制,變成了三級的州郡縣制,州變成了省級行政單位。

漢武帝分天下為九州,同時,因為地理的發展,已經極大地開拓了疆土,在春秋戰國時代,山西一帶是戎狄聚居的地方,所以《尚書·禹貢》沒有寫到山西,這裡當時是“北狄”,經過戰國時期趙國300年的浴血奮戰,山西早就已經屬於漢朝管轄了,不適合再用冀州來代替,所以單獨設立了“幷州”。

同時,漢武帝新徵服的地區也同時命名,遼西走廊和北京命名為“幽州”,河西走廊命名為“涼州”,越南北部命名為“交州”,征服的西南夷命名為“益州”,而原來的雍州則是首都長安,所以叫做“朔方”,就此形成了著名的西漢十三州:分別是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

西漢九州疆域圖

此後,我們熟悉的九州擴充到了十三州,但一直沒有大的變化,九州終於從神話和想象走到了實際的生活中,漢朝空前遼闊的疆域為這一命名提供了可能。

圖中可以看出,冀州的大小很大大壓縮了,山西的幷州和遼西北京一帶的幽州十分之大,這是因為這兩個州承擔著與匈奴作戰,而冀州則成為了內陸的省份。

其他的州則和之前的禹貢九州差不多,只是沒有了雍州,而長安一帶則是司隸,屬於直轄省。還有整個隴西就是開疆拓土的涼州。

西漢南方的各州也和禹貢九州差不多,荊州和揚州,只是征服的百越地區則成為了交州,此後,交州越來越小,只指代越南北部,沒有了梁州,西南地區則是益州。

對於古籍很是熟悉的曹操在東漢末年實際掌權,建安十八年,他重新劃分了九州的疆域,今天經過曹操劃分的九州基本上成為大家印象中的九州,當然了,雖然曹操死後不久,東漢就分為了三國,九州變成了三個國家。

東漢九州疆域圖

東漢的冀州,發生了耳熟能詳的曹操袁紹爭奪之戰。

東漢的荊州,底盤廣大, 劉備和孫權為之爭鬥一生,失去了荊州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

東漢的涼州,很像今天的甘肅省,這裡走出了威震天下的涼州鐵騎,後來曹操和馬超也多次在此大戰。

東漢的幽州,公孫氏在此盤踞,直至被司馬懿所滅。

所以說,東漢時期的九州更是我們瞭解《三國演義》不可或缺的知識要素,不瞭解九州,就不瞭解三國。

那麼,為什麼曾經作為省級單位的荊州、揚州和徐州等,變成了市級單位?

這是因為,西晉雖然有著九州制度,可是西晉很快滅亡了,東晉只有半壁江山,失去了北方的徐州、豫州等,所以在長江南邊設定了很多“南徐州”、“南豫州”等,安置北方的僑民,這個叫做“僑置”,著名的北府兵就是北方徐州的人,居住在京口,這裡又叫做“南徐州”,即今天的江蘇鎮江,因此鎮江也有著南徐州的名字。而江蘇常州的武進,則有著南蘭陵的名字,這裡分別走出了南朝宋和南朝齊梁,徐州和蘭陵兩個郡縣的皇帝。

正因為州越來越小,所以南北朝不少國家考慮在州上面加上一級行政單位,比如說北齊,在州上面加上了“行臺”這一稱呼,其中的豫州道、揚州道等名字,誕生了“道”這個行政單位,後來唐朝的“道”便是繼承自北齊。

後來,南北朝時期,州越來越亂,也被越分越小,久而久之,到了隋文帝統一天下之後,發現天下居然有400多個州,作為一個國家不能有400多個省級行政單位,所以隋朝廢除了郡,只實行了州縣兩級行政制度。還沒來得及進一步想辦法,就滅亡了。

隋朝的州居然有400多個

唐朝在原來的郡縣上加了“道”作為行政單位,這樣,“州”從省級行政單位變成了市級行政單位,“道”則加在州的上面,變成了省級行政單位,唐朝的很多“道”的名字,比如“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江南道”等名字,對於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唐朝的關內各道

後來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設定的幾路觀察使、招撫使等官員紛紛割據,最終形成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雖然宋朝終結了亂世,但也繼承了“路”作為省級行政單位,而唐朝的行政區劃卻被契丹、高麗、日本等國學習了,一直到今天,韓國都有“慶尚北道”、“全羅南道”等省級行政區,日本則有“北海道”。

唐朝疆域廣大,不採取“道”這一級行政區劃,很難管轄這麼龐大的領土

宋朝的很多“路”已經和今天的差不多了,比如說“兩浙路”,基本上就是浙江省的地區,很多州的名字都沿用至今,吳越王國錢鏐的詩句“一劍霜寒十四州”,很多州名,比如杭州、蘇州、湖州、衢州、溫州、台州等沿用至今,這些自然更是城市名字,而不是省名了。

北宋和南宋的路的設定也影響了金朝等

包括了今天江蘇蘇南的一部分,而“江南西路”則一直延續到今天,就是“江西”省名的由來,至於“江南東路”則是以南京作為省會,包括了安徽的南部地區,所以,今天只有江西,沒有江東,是因為江東就是皖南。

到了元朝時期,實行了行省制度,不以山川阻隔來劃分,有效制止了割據。

不過原來的州,有的名字流傳至今,比如說徐州和揚州,則已經成為了城市的名字,而不是省的名字了。

揚州市

參考文獻

1、《尚書·虞夏書》新解,金景芳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

2、禹貢研究,顧頡剛著,華山文藝出版社,1994;

3、禹貢錐指,胡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大禹與九州”諸問題辨析,周書燦,南都學刊,2015(09);

5、《禹貢》中的地名,胡堯,中國地名,2014(08);

6、漢書·溝洫志,班固著,中華書局,1962。

1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充滿泥土味的美文——以糜建國散文集《春風,拽著人們奔跑》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