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代“智叟”出天門

——姚才高著述《<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記

在石家河文化發源地湖北省天門市,古有陸羽著《茶經》、鍾惺譚元春評選《詩歸》創立竟陵派文學。今天,出現了一位名叫姚才高的當代“智叟”,他六十歲左右選準課題,耗時二十年完成了一部70萬字的專著《<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

冬至已過,小寒未到,梅花初綻。12月26日,在這個萬物休養收藏孕育希望的季節裡,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在天門舉行首發儀式。

“紅楓炫彩竟陵地,黃菊芬芳陶令田。”著名的茶文化研究學者魯鳴皋先生,手捧翰墨飄香的新書激動不已,口占《七律三首》,賀姚老才高先生《<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首發。

木齋教授:“迄今為止,尚無類似著作問世。”

《古文觀止》是一部由清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其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歐陽修13篇、蘇軾文17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4篇,共222篇,約32萬字,分為12卷。

《古文觀止》既是一部精粹的文學讀本,也是一部修身立德、治國理政、伸張大義、嫉惡刺邪、孝老愛親的大型歷史文獻記錄片,承載著歷史的文化積澱,展現著當時當地的記憶標識和精神風貌。它的價值,可與《昭明文選》相提並論。“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魯迅先生認為,能夠把這兩部書讀完讀懂,你的古文基礎也就非常的紮實了。

姚才高先生傾一生之力,數十年之功,將現代出版的《古文觀止》譯註本翻了個遍,從28個版本中挑選5個有代表性的版本進行研究,撰寫《<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共舉錯誤974條,(按222篇算)平均每篇4條多,其中五部都錯的171條,佔錯誤總條數的175%。對錯誤的辨正,除查考工具掃歷代名家譯註外,著重聯絡原文,據實分析,結論有理有據,讓人口服心服,

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世界漢學研究會會長木齋教授在《序》中寫道:“迄今為止,尚無類似著作問世。《<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的出版為青少年學習《古文觀止》指明瞭方向,也將給《古文觀止》研究者以啟迪。”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蕭孔斌先生,這位天門市政協前主席、陸羽茶文化研究專家曾經也是一名教師。他說,手捧《<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這部70萬字的宏篇著作,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二點:

第一,老有所為,大器晚成。中國大器晚成的名人很多,我僅舉幾例:姜尚,也就是姜太公,72歲拜相,輔佐周文王滅商興周,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吳承恩,50歲左右開始寫《西遊記》,72歲寫完,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黃忠,64歲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勇冠三軍,72歲斬殺魏國大將夏侯淵。被劉備封為徵西大將軍。姚才高先生雖然不能和這些名人相提並論,但我個人認為,他六十歲左右選準課題,閱讀大量的史料,辛勤耕耘。耗時近二十年。完成了《<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這部大作,年近八旬,也稱得上是大器晚成者之一。

第二,挑戰權威,剖析辨正。從姚才高先生的《自序》中,可清晰地看到:他1996年退居二線後,集中精力將清代學者吳楚才、吳調候選編的222篇《古文觀止》翻了個遍,他所選中的李夢生等譯註的《古文觀止》(簡稱上海本)、陰法魯主編譯註的《古文觀止》(簡稱北大本),張曉平等譯註的《古文觀止》(簡稱安徽本),秦旭卿等譯註的《古文觀止》(簡稱廣東本),許嘯天譯註的《古文觀止》(簡稱天津本),這五種版本的譯註本,可稱得上是《古文觀止》譯註的權威教科書,經久不衰,深受讀者喜愛。但姚才高敢於挑戰權威。不迷信權威,對譯註中的字音、字形、詞意、成語解釋、引文原意、引用史料,據實分析,逐一考證,對譯註中的錯誤斟酌推敲、逐條辨正。特別是對各家譯註本中都是錯誤的171個詞條予以糾正。這該要花多大的氣力。要有多強的毅力才能完成!我要為姚才高敢於“挑戰權威,不迷信權威” 這種無畏精神點贊,點贊,再點贊!

齊傳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沒有這精神,做不出這學問。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樣一部著作,在我看來,他應該是出自一位飽讀經書的老學究之手。這是一部只有那些呆在學術的象牙塔的大儒才能完成的學術著作。只有那些皓首窮經的學者才能有此功力。姚才高先生說他費了十五年的功夫才得以完成初稿,我一點也不感到驚訝。這部著作反映了姚先生的學術水平,他涉及到關於文學、歷史、風俗、宗教各方面的知識。每一個疑問的產生和解答,都經過了作者嚴密的考證。沒有淵博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齊傳賢先生,湖北省重點中學天門中學的語文教師,天門市政協前副主席,《足球世界盃演義》、《聯合國演義》等多部作品的作家。他說,古人指謬的作品並不鮮見。但是其作者都非尋常之人。這些人大都可稱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姚先生的這部《<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則是對一部文章彙編的現代人的註釋的指謬之作,也只有熟讀古文、熟悉文章的基礎紮實之人才能完成。

考察姚先生的出處,據我的揣測,應當是受過很好的舊時教育的人。他長我七八歲,當我們上小學時,姚先生便已是十多歲,正是上初中的時候。那時的教育恐怕還是私孰學校。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閱讀興趣濃厚,讀書如飢似渴。姚先生恐怕在這時便已讀完了古文觀止。打下了很紮實的古文基礎。我的這一揣測,不知是否準確。退休之後,姚先生又重新拾起了這份少年時的讀書情形,再次拿起古文觀止。起初的動機,不過是無事時吟哦一番,領略其妙。而人生的閱歷,工作中的不斷地學習,已不是當年的少年,對於學問已經更上層樓,有了自己的見解,於是便開始系統的研究。最後竟發現出眾多的疑問,於是決心探究一番,考察一番。於是找來不同的版本,逐一比照,發現錯誤之處,千奇百怪,辯證的興趣油然而生,一發而不可收拾,弄出了這樣一部煌煌鉅著。

從接受到生疑,再到探究,這是學問進入化境的全部過程。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能。

所以在我看來,能夠發出疑問,便是學問的一大進境。

姚先生對於古文觀止的閱讀學習,應該是爛熟於心的了。對各種版本的譯註都很熟悉的了。沒有這個基礎,要能生疑,是不可能的。

疑問的產生,首先得有知識的積累。讀多了,讀熟了,方能產生疑問。只有成為古文觀止的專家,你才能生出疑問。222篇文章讀下來,並且是不止一遍的閱讀,方能領會這些作品的要義,發現今人許多註釋的錯誤。

僅僅是一點疑問,還不足以形成這樣一部著作。還有大量的疑問,方足以成為一部著作。

其二,要有敢於對權威挑戰的勇敢精神。這些版本的的譯註者,不是教授,便是權威。而他們的註釋,又都是在歷代學者的基礎上作出的。要對這些作品生出疑問來,需要有不迷信權威的自信。倘使抱了一個唯教科書是遵的平常心理,便不敢啟疑發問了。

第三,要作許許多多的繁瑣事情。檢閱資料,不厭其煩。還要觸類旁及,要把這些疑問解答清楚,不只是幾句文言文的翻譯這麼簡單,它需要有關於文學、歷史、民俗、名物等等知識。各種版本要參互勘校,發現其牴牾之處,揣磨作者所以如此解釋的理由,看其能否自圓其說,探究其解說錯誤的緣由。總之,繁瑣得很。因此,必須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范文瀾)沒有這精神,便做不出這學問。

姚才高先生:“讀書發現錯誤怎麼辦?”

退休後,我到廣州帶孫子,每天只需要早上把孫子送到學校,下午再接回家,剩餘的時間以讀書為主。重讀自己喜歡的古典文學《古文觀止》,發現不少譯註出錯,開始用心留意,發現類似的問題越來越多。

我特地在廣州幾所大學辦了借書證,開始學會使用電腦,針對讀書發現的錯誤做讀書筆記和卡片,萌生了把閱讀《古文觀止》的體會整理成文留給子孫的想法。文章寫多了,就形成了《<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的初稿,又用兩年的時間認真修改。

有人說,人老了不再講什麼主義,也不要管孩子,來日不長,自己吃好、玩好、快樂就好。我雖是耄耋之年的人,心裡總想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我也知道像我這樣水平的人,完成大部頭著作是不敢想像的事。但我發現書中有錯誤,如果任其將錯就錯、以訛傳訛流傳下去,對讀者有害,貽誤青少年害處更大。

我重點研究的五個《古文觀止》譯註本,其主編都是知名專家、教授。家人說:“寫幾篇文章打發時間可以,出書就不要搞了,惹的官司纏身不好。”我認為,學貴有疑,學要勤思,不能淺嘗輒止。有“百家爭鳴”的方針,真理越辨越明,出書就是要拋磚引玉,不是要出哪個的醜。

讀書要方法對頭,不是隻靠勤奮就能學好的。讀書要從理解字、詞開始,綜合分析,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再反過來理解字、詞。在寫《<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的過程中,有時一個字查詞典,它的音三四個,詞意三十幾個,不聯絡文章反覆分析怎麼搞得準,怎能得出正確結論。讀書還要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進行分析。這些雖是老生常談,但對我銘心刻骨。

陶書治先生:“姚先生的奉獻精神,將伴隨著《古文觀止》這部鴻篇鉅製一起,載入文學歷史的史冊。”

《<古文觀止>現代譯註辨正》著者姚才高先生是天門市,1940年4月出生,副研究員,曾任中小學教師。他熱愛古典文學,年近八旬,仍然手不釋卷,全身心地研究《古文觀止》,寫下了這部70萬字的著作。”

對古文現代譯註的辨正是一種創造性的審讀、修正和加工,是一種創新性的創作。這種書籍的適用範圍主要是教育和文化文藝工作者,不計算這多年的勞動心血,僅在出版這個環節就得投入較高的成本,從經濟上講是得不償失的。天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陶書治先生認為“姚先生的奉獻精神,將伴隨著《古文觀止》這部鴻篇鉅製一起,載入文學歷史的史冊。”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覓畫記·倪 瓚:富於疏淡簡勁之趣,最難學(下)韋力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