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倪瓚的不求形似,當今的學者仍然有著不同的意見,比如薛永年在《書畫史論叢稿》中也引用了倪瓚寫給張藻仲的那封信,而後評論說:“通讀全信可知,倪瓚信中的‘不求形似’,並非什麼理論主張,只是一種謝絕索畫者的託詞。他極言‘不求形似’,是‘有以取之’的,換言之,是基於具體原因的,亦即有特殊針對性的。針對者何?‘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應時而得’,甚至對畫家‘鄙辱怒罵’有加的‘索畫者’也。就此看來,倪瓚所謂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娛’,關鍵並不在於‘不求形似’,而在於‘自娛’。”
廣場正中的倪瓚像
為什麼倪瓚要在此信中強調他的繪畫只是為了自娛呢?薛永年接著說道:“至於他所以強調‘自娛’,說穿了,也主要是對強行命題索畫,不懂‘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道理的人們。這些索畫者為了自己高興,不惜加辱於畫家,所以導致了雲林的。‘自娛’之論。”而後,薛永年又在文中引用了倪瓚給張藻仲的畫竹題記,經過一番論述,薛永年的結論是:“綜上所述,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說法,並不意味著他主張捨棄形似,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著無理索畫者與不諳畫理者的一種搪塞推托之詞,也是繼承五代宋以來傳統畫論的精神實質,在重神似的基礎上提倡神完意足的一種表述方式。基於此,他對形似的要求已非‘貴似得真’,而是主張比宋人更簡約,更洗煉,更概略,更有助於洗髮神髓、體達心境,更有助於觀者忘形而得意。但是,倪瓚還沒有達到主張變形的地步。在中國的山水蘭竹畫裡有意識地追求變形,恐怕還是明清以後的事,但也一直沒有走到解散形體重新組合的地步。”
側牆上是倪瓚新作之詞
其實,倪瓚的畫論不僅是以上那兩段引文,《雲林畫譜》中還記載他說過這樣的觀點:“若專講士氣,非初學入門道也。”“松最易工,最難士氣。”針對倪瓚的這兩句話,周積寅在其文中評價說:“(士氣)是區別於文人畫與非文人畫的重要標誌。”
前方的石牌坊
那什麼是士氣呢?明代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記載了這樣一段事:“趙文敏問畫道於錢舜舉,何以稱士氣?錢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不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愈工愈遠,然又有關捩,要得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吾嘗舉似畫家,無不攢眉,謂此關難渡,所以年年故步。”
旁邊的寺院
趙孟頫也沒弄明白什麼叫士氣,於是向錢選請教,錢選解釋了一大堆,其實還是讓人難以明確士氣究竟做何解。因為錢選說:士氣就是隸體。那隸體又是什麼呢?清錢杜在《松壺畫憶》中解釋說:“(隸體)有異於描,故書畫皆曰寫,本無二也。”錢杜也未說清楚“隸體”二字的真實含意,只是說隸體與臨摹有區別。如此說來,文人畫應當就是隸體,而工匠畫則可稱為描。所以,文人畫畫不能稱為畫,而要稱為寫。這樣推論起來,士氣可以理解為沒有匠氣的文人畫。
倪瓚紀念館
看來,使自己的繪畫風格中不帶有匠氣,乃是倪瓚刻意追求者。明沈顥在《畫麈》中載有如下一段話:“(倪瓚)一日燈下作竹樹,傲然自得,曉起展觀,全不似竹。迂笑曰:‘全不似處,不易到耳。’”
倪瓚墓園入口
某天晚上,倪瓚在燈下畫竹,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到自己的畫作,發現所繪之物根本不像竹子,連倪瓚都自己笑了起來,他說畫得完全不像,這真不是容易到達的境界。對於倪瓚的這種追求,周積寅在其文中評價說:“所謂不求形似、全不似、不似之似、不似之似似之,絕非以描寫物件的形似為滿足,而是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追求——神似——即畫家感情的抒發,也就是倪瓚所說的‘寫胸中逸氣’。”
竹徑
正是這樣的刻意追求,使得倪瓚的繪畫有了獨特的風格,具體到他的繪畫技法,方聞著、尹彤雲譯的《宋元繪畫》一書中有如下論述:“倪瓚早年師法董、巨風格。《六君子圖》中可以看到柔和的‘披麻皴’,中鋒藏筆,筆鋒圓潤。然而,在倪瓚去世前兩年所作的《虞山林壑圖》中,筆法輕快,多用側鋒,畫家在用筆時筆鋒傾斜於紙面,筆法位於筆畫的側方。積染的山石不再有董、巨傳統中平行的‘披麻皴’法;相反,石塊由一系列複雜而帶有角度的筆墨自左上到右下,皴擦而成,表現出五代北宋時期荊浩和關仝山水畫傳統中結晶質的山石肌理。”
文保牌
自由進入
倪瓚的繪畫目的確實是為了抒發自己胸中的逸氣,而正是這樣的繪畫目的產生出獨特的繪畫風格,這也是他的畫作後人難以模仿之處。中村不折、小鹿青雲所著《中國繪畫史》中稱:“古來以倪雲林的畫富於疏淡簡勁之趣,最難學。”正是這份難學,才有了後世對倪雲林的獨特評價及其看法。
窄長形的墓園
倪瓚墓,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北塘街道芙蓉三路與梓旺一路交界處東北隅,芙蓉山南麓。乘車前往此處,車上的導航卻把我帶到一處寺院的門前,在此處門口遇到了一位過路的老農,向其請問倪瓚墓所在,其回首向身後一指,果真前方不遠處有一座高高的雕像。驅車奔雕像而去,駛入了一個面積較大的廣場,而廣場的中央正是倪瓚像。
一路探看
停車之後,先在廣場上四處探看,此廣場的正前方有一座小山,山雖不高,然而放眼望去,眼光所及僅有這一座山峰矗立在平原之上。想來,若登上山頂四望,應該會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豪邁感。廣場外圍是大片的農田,這一帶遍種油菜花,而今正是盛開的季節,滿眼都是鮮嫩的黃色。而廣場的周邊還築了一些矮牆,每一段矮牆上都嵌有題詩之壁,大略看過去,基本上是倪瓚的詩詞,以此而顯現出他多方面的才能。
碑亭
雕像的正前方有一座石牌坊,走進細看,上面刻著“雲林遺韻”四個字。牌坊的後側有一座仿古建築。走到近前,方知此為倪瓚紀念館,而紀念館鎖著門,門旁貼著聯絡電話。打電話問之,對方稱在外辦事,過一會兒才能來給我開門。這位接電話的女士頗通情理,其建議我先去看旁邊的倪瓚墓,她告訴我說,倪瓚墓就在紀念館的左側。
地面塌陷
從紀念館向寺廟方向走去,不足30米有一個獨立的院落,院門上刻著“元高士倪瓚墓”。此院無門,在院落的側旁有著一片茂密的竹林。倪瓚最喜畫竹,而後人在這裡栽種如此多的綠竹,想來倪瓚在地下也頗為欣慰。然其畫竹又不願似竹,因此也難以揣測他是否欣賞墓園內這些翠竹的品種,而這些竹林長得實在是茂密。
桃花盛開
綠茵之路
走進墓園,眼前所見是長長的神道,墓園的型制呈窄長形。沿著神道一直向內走,見左右兩旁各有一碑亭,近內視之,其中一碑亭的地面已經塌陷,碑刻的內容模糊不清。從碑亭返回神道繼續向內走,看見兩樹桃花正在怒放,而桃樹後方的幾棵銀杏卻光禿禿的未曾發芽,這種景象頗符合倪瓚的畫風。
倪瓚墓
墓碑前的鮮花
疏朗的枝條
墓園前的影壁
倪瓚墓處在一片樹林之中,墓丘及墓的周圍做過仔細修整,墓丘全部由石條砌就,墓前僅有一碑,上刻“元高士倪瓚之墓”,墓碑下方有一束鮮花,從其枯萎程度看,大約在十天前有人來朝拜過。
細看上面的文字
門口的水池
油菜花開
除入口外,墓丘的另三面有一米多高的牆圍,而牆圍呈正圓狀,附近也沒有歷代的碑刻。我站在墓前,唯一聽聞到的是隔壁寺院內傳出的梵吶之音。
梵音
後方的小山
朝拜完倪瓚墓,沿原路退出,再次回到了倪雲林紀念館門前,這裡仍然大門緊閉。我再次打電話詢問,工作人員她說有事耽擱了下來,一時不能返回。而我想到了自己在太陽落山前,還有其他的尋訪之點,只好在電話中告訴對方,不必要匆忙趕來,我下次來此地時再參觀這處紀念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