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現如今,北京的相聲社團林林總總不下十餘家,像以嘻哈包袱鋪、大逗相聲社、喜笑會為代表的青年相聲團體快速崛起,並各自擁有了一批穩定的觀眾群體。相聲團體的不斷擴張,行業體量的不斷膨脹,都預示著相聲市場的空前火爆。然而從創辦時間來看,整個京城相聲界只有兩家民間團體獨領風騷,這就是德雲社和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

  德雲社號稱1995年在北京創辦相聲大會,但真正以德雲社的品牌經營已經是2003年的事了。而就在郭德綱的相聲大會更名為德雲社的同一年,由李金斗等人聯合發起的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也正式開張納客了。有意思的是,兩家最早的民間相聲團體都曾對觀眾有過同樣的承諾。

  彼時,北漂創業的郭德綱還沒大紅大紫,常年在天橋德雲社小劇場演出的他就曾在臺上公開表示:“我這輩子就在天橋說相聲,二十塊錢,永不漲價!”當時,這番感人肺腑的話,讓在場觀眾深信郭德綱對相聲一片赤誠。而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在成立後不久有觀眾提出意見,反映“票價太貴,不接地氣”。隨後,李金斗也鄭重發聲:“票價將始終保持在20~30元,讓老百姓聽得起相聲。”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回頭再來看當年兩家相聲團體的承諾是否真的兌現了呢?很顯然,自從2005年郭德綱走紅後,個人專場、商業演出、紀念演出接二連三地舉辦,票價更是一路飆升。加上黃牛黨肆意投機倒票,也讓喜歡德雲社相聲的觀眾不禁抱怨一票難求。當初“我這輩子就在天橋說相聲”的豪言壯語,已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消雲散。北京各個德雲社小劇場中也再難看到郭德綱的身影。如果想現場聽一段他的相聲,只能等到開箱封箱以及綱絲節花上少則幾百,多則上千的票價,才能一睹郭德綱的舞臺風采。

  而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在這十幾年當中卻一直履行著對觀眾的承諾。雖然每逢大型演出時,也能看到幾百甚至上千的高價票,但同時20~30元的親民票依然存在。這麼多年過去了,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的票價並沒隨著物價水漲船高。事實擺在面前,鮮明對比之下或許有人認為,郭德綱打臉了,食言了,其實也不盡然......

  作為京城成立較早的民間相聲團體,德雲社和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諸多差異。德雲社從更名之日起,一直是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場地租金、演員酬勞都要納入公司運營管理的範疇。而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雖然也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但它的性質是社會團體組織,而非註冊公司。成立之初,還得到了北京東城區文委的支援,東城區文化館更是免費為其提供了演出場地。演出陣容方面,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多是來自各大文工團的在職演員,屬於半公益性質演出,勞務費只是象徵性的。這樣一來,極大降低了演出成本,票價才能有更自由的控制餘地。對於德雲社而言,這些優勢和支援都不存在,想生存下去只能跟隨市場經濟規律。

  可能看到這兒,有人覺得週末相聲俱樂部之所以票價便宜,因為沒有好演員,更沒有好相聲。其實也不盡然,演出質量和票價高低絕沒有必然聯絡。以2021年春節期間的專場演出安排為例:從演員陣容來看,青年演員有來自嘻哈包袱鋪的劉釗、孫超、徐濤、郭威,有來自大逗相聲的董建春、李丁,有來自全總文工團的宋德全、王玉、陳印泉、侯振鵬。老先生當中還有李金斗、劉洪沂、李建華、王文林等人傾力助演。而節目安排上也大多以新近創作的相聲段子為主,給觀眾以足夠的新鮮感。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走到人生邊上》:看楊絳是如何看待“靈與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