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修身,我們下意識地會想到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思想是積極的、入世的,甚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帶著些悲壯。
那麼,所謂的修身,是修的什麼呢?
是我們的天性。
《中庸》中說:“天命謂之性,率性之謂道。”
就是說:上天賦予我們的品德叫本性,順著本性去做事,叫做道。
人為何會不快樂呢?
根源在於流失了本性。
比如一個人天性善良,那麼 ,他看到別人受苦,便有去幫助別人脫離困境的慾望。若順應天性去幫助別人,那麼,他便會愉快;倘若袖手旁觀,他便會心中不安。
再比如一個人本性愛吃蘋果,那麼,讓他吃蘋果,他便會很愉快;若讓他吃不愛吃的梨,他便不會開心。
所以,人要快樂,首先,便是要認識到上天賦予我們的光明本性,然後“率性”而為,不去違逆他,如此,才能獲得純粹的快樂。
如今,物慾橫流,在利益的誘惑下,人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自己的“天性良心”,卻認為自己是少了“天性良心”的“束縛”,自己可以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這種看法,大謬也。
如同風箏,如果失去了線的束縛,它還能持續地在空中翱翔嗎?顯然不能。
人,若失去了“天性良心”的“加持”,如何能夠走得更遠呢?看似走得更快了,實則是一步步走入了絕境,再難以回頭了。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會喜歡這個不堪入目的自己嗎?
人,最可怕的,不是別人不喜歡自己,而是自己厭惡自己。
楊絳在《走到人生邊上》中說:“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洩,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得寬容,允許身心和諧。”
在我們看來,肉體的慾望,似乎總是與“靈性良心”所矛盾。滿足了一方,就要消滅另一方。似乎肉體的慾望,就是不高尚的,只有完全滿足“靈性良心”的行為,才是高尚的。
這種看法,顯然是有所偏頗的。
修養高的人,並不會偏心任何一方。不會為了“靈性良心”,讓身體處於極端痛苦的狀態,不會令身體失去健康;也不會為了肉體的慾望,而絲毫不顧“靈性良心”。
他們會保持一個最合理的“度”,在這個度之內,他們的肉體能夠得到合理的滿足,不至於生病,他們的“靈性良心”也能夠得到安放,不會處於內心的矛盾與衝突之中。
對於感情,與其採取堵的方式,不如採取疏導的方式。如同對待洪水一般,如果一味地堵,終究會決口;情緒一味剋制,心靈便會生病,要採取合理的方式發洩,才能保持心靈健康。
楊絳解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中的“禮”,說道這個“禮”,不是禮節,而是指靈性良心所追求的“應該”。
在楊絳看來,修身並不是要苦修,而是要找到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是啊,修身,即是順應上天賦予的天性本性,順應本性,本應是快樂的。只有採取合適的、愉悅的方式,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