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於人生來說,不管是一件事物還是一個智慧,它們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過度執著於事物本身而忽略了生活,那麼這件事情不僅失去本身存在的意義,反而會因為本末倒置而帶來錯誤的結果。
這其中不僅需要自己靈活變通的處事態度,更需要自己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的覺知。
馮夢龍在《智囊》之中說這樣一句話: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壺漿簞食,貴於拱璧。豈無永圖,聊以紓急。
意思就是說:長江雖然水很多,但是相距太遠來不及提取,一簞食一壺水,雖然物卑量少,但對於飢餓的人來說卻貴似寶玉,這並不是不做長久的打算,而是能夠暫解燃眉之急。
一個大的事情距離自己太遠,對於當下來說大而無用,一個非常高明的智慧策略,哪怕聽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如果不適用於當下條件時,也不能死板的抱著教條不放。
所有的道理和教條就像是一個工具,只是為了讓自己達到目標的方式,但絕對不是目標本身,如果連其中的本末位置都沒有理順,那麼只會被這些道理所牽絆,成為一個執著於表象之中的頑人。
在春秋時期,宋襄公和楚軍打仗,宋襄公提前到達戰場已經擺好了陣勢,當時楚軍還沒有完全過河,這時右司馬快步上前對宋襄公說:“楚軍人多,我們宋軍人少,不如在楚軍正在渡河還沒有擺開陣勢的時候出擊。”
宋襄公聽了便說:“君子有行事原則,不能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能殺傷年事已高的人,也不能進攻沒有擺開陣勢的敵軍,現在楚軍還沒有過河就攻打,這是有傷君子之禮的。”
當楚軍渡完河之後還沒有擺開陣勢,他的手下又來向宋襄公進言,說:“現在楚軍還沒有擺開陣勢,我們再不進攻就晚了。”
但是宋襄公仍然保持自己的“君子作風”,沒有任何進攻的意圖,等到楚軍完全擺開陣勢之後,把宋軍打的大敗,宋襄公也因此負傷,次年因為傷重而亡。
一個人奉守君子之道的目的,是為了修養出一個更好的自己,也是為了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為這世間發揮正面的作用,但是當自己處在事情的關鍵時刻還在顧及死板教條,一味循規蹈矩,甚至以不惜犧牲更多的事物來維護心目中的教條,這不僅僅是有違原則本身的意義,也是一種愚蠢。
二、《道德經》之中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以無為正道的方式治理國家,以奇詐多變的方式來用兵,以不去擾民的方式來取信於天下。
人生當以正修身,但是要以奇謀事,做事不可以損傷自己的底線,但是也絕對不能一味的奉守規則。
在《小窗幽記》之中說:
結瓔整冠之態,勿以失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不要在火燒眉毛焦頭爛額的危急時刻,還去講究結纓整冠的從容之態;也不要在救死扶傷的緊急之時,還在步步遵循世俗規矩。
在秦始皇之後,一代梟雄項羽從小的時候就豪言要取代秦始皇,後來率兵作戰,戰勝秦軍之後,活埋了二十萬秦軍,大火燒了秦宮,成就了人生的輝煌高光時刻,但是未曾想到,他人生的輝煌最終卻敗於自己的固執死板。
這一切要從項羽設下的鴻門宴開始說起,當范增成為項羽的謀士時,雖然一向足不出戶,但是常有奇計,對於滿腹經綸的范增來說,也給項羽提供了非常多的有用的建議。
在鴻門宴上,范增也多次示意劉邦,暗示他要當機立斷殺死劉邦,但是項羽當時面對著在自己面前恭敬臣服的劉邦,仁慈之心開始作祟,便放棄了刺殺劉邦的機會,而這一次的錯過,也為後來烏江自刎埋下了禍患。
又加上他在後期作戰中,極度不相信自己的謀士范增,過度的自以為是,對身邊的能臣將相也不屑一顧,最後導致一代梟雄隕落於烏江邊上。
人要有菩薩心腸,但同時也要有金剛手段,菩薩心腸是為了弘揚世間的善良,而金剛手段是為了收斂敵人的囂張,如果在戰場上還一味心軟,只懂得以德服人,那麼對於人生應該給予善良的人,你該拿什麼去回報給對方呢?
所以說要以辯證的方式去看待問題,換多個角度去審視自身使用的方式,不能一味死板的處理問題,靈活變通,才能找到一個相對正確的答案。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1 #剛柔並濟!靈活變通! 思路清晰!膽大心細!
-
2 #以菩薩心腸養心釋解為之:善行者良知並非是軟弱,更不是隻有忍耐的一種途徑。能用自己的正直豪邁氣魄,有效保護好自己做人立場。我們心裡的不甘心怨氣,源自於對人性的隔膜。徜你我的含辛茹苦獲得了理性的回饋,那就是生命相遇最美的的火花。我們一勞永逸不松檞努力,所面對的是一個遼闊的人性海洋,明瞭人性用途之道,洞開心靈,放棄點對點的期待,安守浮躁情緒細心察覺到萬物法則的自然轉換規律,宏闊的視野與格局之內,並可收穫廣袤面積的造就行事,與快樂。
-
3 #貌似文中有誤,應該是范增以目示意項羽吧
-
4 #智慧是隨機應變,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執著痴迷。而內心的出發點是必須符合善。
-
5 #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
-
6 #敵人來了搬梯子,免糟屠戮
-
7 #水到渠成,守正創新!大道將行天下為公!
-
8 #看題目,我感覺是高人才可以言之。
-
9 #有時候還耍流氓還是玩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