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古代的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鞋子是人們為保護腳部免受土地硬物等的傷害,並且為了方便行走活動和起到禦寒防凍作用而穿用的足裝。藉助古人類存留的文物文獻,可以窺見一部精彩而浩大的鞋史。

古代鞋子的複雜多樣性首先在於其歷史的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也縫製獸皮用以護腳而利於追尋獵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也用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製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古鞋。遠古的鞋的種類以材料來分,有草葛、麻布、皮革三種,後來發展得更是多元化。據記載,商朝宰相伊尹就“用革做履”,因此中國古代的鞋少說也得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當然,三千多年前的鞋自然與當今皮鞋的式樣有天壤之別。自商代以後,歷代在鞋的穿著上均有制度。同時,也因為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社會本身的進步發展,鞋的種類和樣式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其中,最主要的“靴”的革新和變化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鞋類發展史。靴,原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所穿,又稱“馬靴”和“高筒靴”。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等。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關鍵歷史轉折期,趙國國君武靈王為適應當時群雄戰爭的需要,引進了西北胡人的短衣和短靴的穿戴,推動了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次轟轟烈烈的“胡服騎射”革命。從此革靴就成為中華鞋史中最成功的引進變革產物。

南北朝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江南。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社會變革、民族交融,隋唐五代的鞋履文化表現出多元化、多軌制、多元性的繁榮景象。

直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有不同,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勒靴。宋元時期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

元代則是盛行高麗式靴。雖明代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現了許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明代官員足蹬朝靴,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

清代男子著便服以鞋為主,穿公服才著靴。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穿快靴,高階官員多穿牙縫靴。清朝還將革靴改為了絲織綢緞的靴。因此,清代的靴多以緞、絨、布皮為材料,朝靴為方頭靴,民間皆為尖頭靴。靴作為鞋文化的領軍者,盛行了兩千年,隋、唐、宋、元、明幾乎代代穿用。

靴雖然最負盛名,但其他的鞋也有難以低估的文化價值。漢代就出現了世界鞋史上極為罕見的極其珍貴的玉片綴鞋。因為按照漢代的禮制,在封建帝王等顯貴之人死後安葬時,要為其穿著金縷玉履,配以金縷玉衣。涼鞋最早也是由漢代的拖鞋演變而來,漢代以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還在涼鞋上繡著以龍鳳呈祥等的喜慶圖案,有的涼鞋甚至裝飾珠寶,價值不菲。

從鞋的形制變化來說,其總的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鞋尖上翹。鞋翹最先起始於先秦時期。在春秋時,社會就十分重視履頭前翹的穿著。至漢代,出現了履頭裝飾有分歧的歧頭履。到了唐代,婦女的履式區別主要在鞋頭的形狀上,但都是高翹形式。而始於五代的尖足鞋—“三寸金蓮”,因為鞋形似翹首的鳥頭,鞋底為木質,彎曲如弓,又稱“弓鞋”。其式樣有眠鞋、換腳鞋、尖口鞋、踏堂鞋、蓮鞋、合臉鞋等數百種。弓鞋甚至還在鞋頭、鞋底、鞋裡和鞋幫上繡滿了各種吉祥的圖案,或加綴明珠等飾物。明代受元朝服飾的影響,其製鞋技藝水平的提高也仍以鞋翹為標誌。明代鞋翹也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到了清代,滿族貴族旗人婦女所穿旗鞋叫“花盆底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此外還有室內穿的拖鞋、雨天穿的釘靴、冰上用的冰鞋等。

在古代鞋子的發展史,隋唐開創了鞋子行業的初級階段,製鞋開始從家庭自給自足走向商品化市場。為了使商品鞋便於流通,唐代已在鞋履業中開始應用表示腳大小的“鞋號”。唐代之前足衣(即穿著於足上的裝束,足之內衣為襪,足之外衣指鞋)名稱混雜,唐朝還正式用“鞋”統稱了足衣。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正因為選擇的多樣化,也才使得古代鞋文化精彩非凡。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孫子兵法》中的“道、力、慎、勝”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