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千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比較中國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帝陵墓葬建築群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

(一)嶄新的陵寢佈局

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多以覆鬥形的陵臺(陵冢)為中心,前設寢殿,周為方垣並四面設門,前開神道,並營造豪華擴室和堆築高大封土,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制。其中,唐代帝陵雖大多取“因山為墳”,在山腰處鑿建玄宮的方式,但其方垣、四面對稱設門的方式仍未脫“方陵”制度的基本模式。明初營建皇陵(朱元璋的父母陵,位於今安徽鳳陽)尚襲此制,其後建祖陵(朱元璋的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衣冠陵,位於今江蘇盱眙)又用其制。

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制,創立了一個嶄新的陵寢制度,將覆鬥式封土改為圓式寶頂,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並增加祭奠設施;採用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的陵園佈局方式,陵前的神道採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制。

明孝陵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佈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更趨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如:十三陵臺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定,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定,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長陵作大紅門,孝陵作大金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定,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其制度較之孝陵又更臻完備,更能體現封建社會的禮制特點。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既不同於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墓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瓦、琉璃簷等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築。

(二)整體性歷史空前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定,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制關係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定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宋朝以前歷朝歷代的帝王陵寢建築雖然彼此聲勢相連,形成了佈局相對集中的陵寢區域,但各陵的獨立性都很強。以唐朝及北宋諸陵為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系,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定上卻彼此不講究統屬,缺乏有機的整體聯絡。

從陵區的建置情況看,陵區的建築,除十三座帝陵外還有陪葬墓、行宮等各式建築,以帝陵為主體兼有各式不同功用建築的龐大體系,是吸收了中國曆代,特別是宋代及明孝陵的陵區建設經驗而建。然而,明十三陵又有所不同,各陵雖各有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整體。總之,各陵寢制度都包含了前代陵園的某些特點,同時又有自己的創新之處。

明十三陵分佈圖

在陵區的選擇上,明十三陵可謂是大小適中的。作為皇陵,自然要求規模宏大,非大不足以表達皇家的尊重、氣派與威嚴。然而,大也不能無限大,而要講究適中。人目力能及的範圍,即為適中。人在平原上觀察中等物體,目力半徑一般為2—3千米,在山區觀察山巒等大型物體,目力半徑可達5—6千米。明十三陵陵區南北長12千米,東西寬10千米,正是“極目”最佳視野範圍。站在中央觀察陵區,會感覺遼闊而不空曠,緊湊而不壓抑,達到了最佳的視覺效果。

明十三陵自成一體,疏密適當,相互映襯。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相鄰兩座帝陵的距離一般都在0.5—1千米左右。這樣的距離,保證每座帝陵都是完整獨立的建築體系,不受其他帝陵的影響;同時,它們又是精心安排,相互襯托的。帝陵之間,遙遙相望,互為表裡,“借景”而不“奪景”,可謂匠心獨特。採用這種美學原則,其背後蘊藏著深刻的政治與倫理內涵。皇帝們在世的時候,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們經營著自己的王朝,不願受任何勢力的左右。晏駕之後,也是“獨霸”一方,不肯與他人共享風水。這是封建皇權的深刻反映。然而,皇帝也是人,他們的皇位,是從祖宗那裡繼承下來的,他們對父、祖輩的皇帝緬懷與眷戀,也是人之常情。這使得他們死後,陵寢又要依附於祖陵之旁,不宜太遠,這又是封建倫理關係的自然反映。

明十三陵佈局圖

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呈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這種依山建陵的佈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自然環境優美壯觀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於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採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係,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裡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天壽山分佈圖

十三陵周圍的軍都山餘脈,在陵域東、西、北三面形成環抱式天然屏障,北部的天壽山主峰三峰並峙,中峰海拔760餘米,是陵區最高峰。環山之中,是洪水沖積形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匯後,蜿蜒東去。陵區南部的龍山、虎山一左一右,虎踞龍盤,把守門戶。佇立平原北望,群山巍峨,層巒疊嶂;登高南眺,河水瀠洄,川原開闊。如此磅礴壯觀的地理環境,正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極力推崇的“四勢完美”“山川大聚”的帝王陵寢吉壤。

明十三陵陵區植被以常綠的松柏樹為主。帝陵神道及陵宮有松柏和橡樹,行宮、衙署則均植以國槐。在這些關係陵寢威儀的樹木中,紅牆黃瓦的陵寢及行宮等高階的建築物被襯托得十分醒目,而陵旁灰色布瓦為頂的內外衙署(神宮監、祠祭署等)以及陵區側翼紅牆綠瓦的妃墳建築則顯得較為隱蔽。瓦飾色彩的不同標誌著陵區內建築的不同等級。

總之,明十三陵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莊嚴和恢弘的氣勢。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文觀止126:韓愈•圬者王承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