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乾陵“無字碑”新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國古代帝王陵有許多不解之謎。其中,乾陵的無字碑就是一大謎題,古今學者都想破譯之,但至今沒有定論。

乾陵無字碑

在墓前立碑,是秦漢時就有的風俗,“死有功業,生有德政者”均要立碑。

“追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而謂之碑。”但是,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碑,自古帝陵“禮無神道碑”。唐朝帝陵也遵循了這一原則,關中十八陵只有乾陵和定陵立碑,其他皆無,而唐定陵還是仿乾陵的。

有學者認為,帝陵前立碑是武則天的創舉。

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非常悲痛,她在為李治營建乾陵時,破例在乾陵南門外司馬道右側,立了一通巨大的石碑,為李治歌功頌得。

“述聖紀”碑(七節碑)

碑高7.5米,邊寬1.86米,或因有違禮制,不稱神道碑,而叫“述聖紀”碑。碑身分為五段,上有蓋,下有座,裸眼扣接,因有7節,過去都稱“七節碑”。

武則天親自撰《述聖紀》文,洋洋8000字,由唐中宗李顯書寫,刻於碑上。刻好後復嵌金屑,閃閃發光,壯觀無比。

在南門外司馬道左側還有一通石碑,上面沒刻一字,這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過去也稱“沒字碑”。

無字碑由一塊巨石雕成,整個碑通高7.46米,寬1.20米,碑座長3.37米、寬2.61米,重約一百噸。碑頭螭首下垂,碑身兩側與碑座四側線雕雲龍和祥獸紋飾;碑側有“升龍圖”,座上有“獅馬圖”。

無字碑升龍圖

據說,這通石碑是當年于闐國(今新疆和田)進獻。宋人宋敏求《長安志》(卷十九)稱:“高宗乾陵與武則天合葬,在縣西北五里梁山鄉丈八、青仁、埪子三村界,周八十里,有于闐國所進無字碑。”

但這一說法並不被現代學者認可。

因為長安到于闐那麼遠,上百噸的整塊石頭,就是在現代,運來長安也非簡單的事情。經檢測,碑石與乾陵東乳峰下的石質完全相同,這裡現在還有取石遺蹟,可見無字碑材就取自本地。

武則天很重視立碑,可為什麼碑上不刻一字?古今學者都在探討這一問題,試圖破譯謎團。

郭沫若塑像

流傳最廣的觀點是,不刻字是武則天臨終遺言提出來的。

這是當代已故歷史學家郭沫若首先提出來的,他在《我怎樣寫武則天》一文稱:“無字碑,是紀念武則天的碑,原無文字。據說是根據武后的遺言:自已功過讓後人評說,不刻文字。”

武則天塑像

再有觀點是,武則天是“千古一女皇”,有德有能,她欲效仿“千古一大帝”——秦始皇帝嬴政。嬴政生前曾作無字碑,言其功績之豐偉無法用文字表達,武則天干脆在碑上也不刻一字。

“仿始皇帝說”不可信,現在的秦陵前有無字碑嗎?沒!

在泰山有一通秦朝無字碑,傳是嬴政所立,但由於年代久遠,當年到底有無刻字難說,甚至是不是嬴政所立也無法確認。實際上,秦始皇當年在秦山封禪時是刻石以記的。

還有一種觀點,武則天立碑原本就沒有打算刻字,這叫“貞碑”。此“貞碑說”似有道理,但依據在哪?

無字碑碑額

另有一種觀點,武則天為自己所立貞石,原本是要刻字的,但她不好意思自己為自己著文歌功頌德,想把這一個任務交給繼任者,結果復辟後的三兒子、中宗李顯沒有替她完成這一心願,於是留下了一通空碑。

此“不好意思說”,顯然是想當然的臆測。武則天是什麼人,她還有什麼不好意思?李治死後,她找了沈南謬、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等眾多面首,何曾害羞過!況且,她如果真不好意思,可以讓朝中筆桿子代寫啊。事實上,武則天生前為自已立了“大周方國頌德天樞”,將自己吹捧一通,何來不好意思!

由於無字碑緣何無字,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有的學者否認這是碑石,稱之為“祖”,代表宗廟,故不刻字。古時確有宗廟前“左祖右社”的制度,但是,從沒不見立在陵墓前,更何況右邊的碑已刻字了,還能是“社”嗎。

石祖

其實,我們都誤會了,這通“無字碑”根本就不是為武則天立的,我們被郭沫若誤導了,這就是乾陵碑,是武則天為李治而立的。

何以這麼認為?

建乾陵時武則天尚不是皇帝,她很清楚她以後是不可能葬入乾陵的。自秦漢時始,就有“卑不動尊”的制度,即葬書上所謂,“尊者先葬,卑者不合於後開入。”

皇后死在皇帝前,如果皇帝想同穴合葬可以開陵門;反之,皇帝死在皇后前,皇后死後沒有資格開陵門,也不可能同空合葬,這是唐朝皇家,及古代所有皇家的葬制。

北京明定陵開啟陵門現場

武則天雖然貴為女天子,當過皇帝,是“天聖”,但山不容二虎,墳不埋二主,她死後只能是“皇后”的身份,是李家的媳婦。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武則天從於“卑”位,而不是“尊”位,合葬便是“卑動尊”,便有悖常理和葬制。

武則天不是不知道這一點。所以這通碑不可能是她為自己立的,稱為“武則天無字碑”是錯的。

有人堅持認為這碑是武則天為自己預留的“功德碑”,留待死後刻上碑文,那繼位的高中宗李顯為什麼不給她刻字,大書功德?

北京明定陵地宮

武則天是在臨終前才提出與高宗合葬乾陵要求的,之前並沒有合葬的想法,所以預留“功德碑”的說法不成立。

可以佐證不是武則天為自己預留功能碑還有一個依據,碑的位置暴露真相。

無字碑在高宗述紀聖碑右側路東邊,過去“上首”位置,是尊位。營建乾陵時,武則天還是皇后身份,她把自己的碑放在上首,反天了?即使李姓皇家允許,最講禮數的臣僚們也會提出異議的。

乾陵地貌

可見,這無字碑不可能立給武則天的。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碑都是為李治所立,兩通碑為什麼一通刻字,一通不刻字?武則天為何要在“下首”卑位之碑石上刻《述紀聖》全文,而不是刻在上首位碑?

這乃又一謎團,暫時放下不說。

對於無字碑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此碑並非武則天所立,而是後來者立的。

那麼後來者中誰會立此碑?一般都認為中復辟後的中宗李顯。

乾陵地貌

李顯尊武則天遺囑合葬其與乾陵後,為她立了此碑。李顯給武則天立碑,是要為她歌功頌德,為什麼又不刻字?

有學者給出一種解釋,認為這是李顯在撰刻碑文時,為武則天的稱謂犯難,到底稱“皇帝”,還是稱“皇后”?大臣的意見也產生分歧,一時無法定論,一拖便拖了下來,再後乾脆不著一字,寓意武則天功高德大,非文字能夠表達,形成了無字碑。

還有學者根據《新唐書·武三思傳》中的記載,認為此碑是李顯在乾陵祈雨成功,欲刻《聖感頌》而立的。

乾陵蕃臣石像(從背面看)

乾陵蕃臣石像(從正面看)

這段記載與無字碑有何關係?看不出來啊。記載中說的很清楚,是要刻石的,為什麼現在碑上不見文字?提出此觀點的學者認為,當時發生宮廷政變,導致中宗的刻石計劃流產。但這說法沒有證據,和郭沫若的“遺言說”一樣,也屬無稽之談。

看到這裡,或許有網友會問,既然你倪方六說別人的觀點都不對,你說什麼是對的?

這正是我要寫作本文的目的,我想給出一個新的解釋——無字碑本身是有字的,但被磨去了。

乾陵無字碑(現在可見刻字,是後人所為)

誰幹的?有兩位人選,一位是武則天本人,一位是中宗李顯。

為什麼要將碑文磨去?

武則天磨碑之原因,是因為這塊碑在她未稱帝以前所立,立周稱帝后,或覺得碑文內容多有不合,所以要去掉,以消除影響。

李顯磨碑之原因,應該是認為武則天所立碑文不妥,更為消除“武氏遺毒”。

當然,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還需要進一步考證。敬請指正!

乾陵前的“奶頭山”(從陵頂南望)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活在當代的古人——沐齋和他的雅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