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俊一
序言
《大學》有一句話是這麼說得:"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可見,"修身"在古人眼中是多麼重大的一件事。那麼,什麼是"修身"呢?所謂"修身"指的是"修養身心",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卻並非一件易事,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不是讀了些聖賢書,就真的能夠成為超越聖人般的存在。讀了再多的書,如果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只知道自傲自大,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而不是使自己的行為呵護禮儀的規範,使自己的身心收益,幫助他人成就善事,那麼學到再多的知識,也不過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罷了。
其實,別說是古人了,就算是對於今人來說,"修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畢竟你可以是一個沒有學識的人,但你一定得是一個有品德的人。清華大學的彭林教授曾經說過:"知識分子只讀書不修身,書就白讀了。"有很多人覺得彭教授是大題小做,不修身怎麼就白讀了呢?學習知識能夠讓人們更好的進行工作,間接為祖國的建設付出自己的貢獻,難道這就不是用處了嗎?那麼,彭教授的那一番話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到底是如他所說的那般,"只讀書不修身,那書就白讀了";還是如反駁他的人說的那樣——不過是無稽之談?
1. 為什麼要讀書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如果是古人來回答的話,大概就是為了考科舉或者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知識;如果是現代人來回答的話,估計大部分都是為了考試、為了博取一個更好的前程。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回答充滿了功利性,但這的確就是現在大部分知識分子的現狀。我們的社會環境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和選擇。比如,古人讀書,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近代學子讀書可能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正處於一個高度且快速發展的社會當中,知識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平穩生活下去的必須工具,而當義務教育越來越普及的時候,這一點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對於今人來說,讀書已經成為了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固定的階段,目的也只是為了能夠獲取到更多的生存技能,以便於讓他們能夠在如今這個競爭如此大的社會中博得一席之位——儘管這個理由很功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是事實。
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這是否就是彭教授所說的"只讀書,不修身"呢?然而,從我們前面所描述的背景來看,難道這樣的讀書方式就是無用了嗎?並非如此。學生自小學習知識,從國內的到國外的、從古人的到今人的,透過這些知識我們尋找到了更好的建設國家的方法,透過各行各業的努力奮鬥,共同為我們的國家做貢獻,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也透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更好的未來——難道這都是無用的?若是從上面我們所說的那些方面考慮,那麼彭教授的觀點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2. 什麼是"修身"?
"修身",簡單來講就是修養自己的身心;從具體的行動方面來看的話,指的即是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在學識方面博聞強識;並且在行為上要約之以禮,要約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所要求的,以使自己的身心受到益處,也能夠幫助別人成就善道。
修身在本質上是一個與自身的惡習進行搏鬥的一個過程,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惡習,也會有意志薄弱的時候,"修身"便是與之相搏鬥的過程,因此,"修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並不是說在學校上幾堂課或是讀幾本書就能夠完成,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行為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言行,並用真誠、仁愛、謙卑的情操來去除思想中的雜質,以做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想來彭教授所說的"修身"便是這麼一個意思。彭教授想說的應該是,儘管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甚至只是讀一本雜書,其中或多或少都帶了點功利性,但這並不是我們不"修身"的理由。"修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都可以進行"修身"。
3. "讀書"與"修身"的結合
事實上,讀書與修身之間的關係,正如讀書與道德之間的關係那樣,你可以不識字、不懂得那些高深的知識,但是你能夠沒有道德嗎?這明顯是不可能的。"道德"與"修身"一樣,均是一個需要我們時時檢束自己身心的行為,其中的一些內涵均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深深刻入了中華民族的骨子,放不下、也改不掉。
因此,"讀書"與"修身"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甚至我們可以這些理解:"我們可以不讀書,但是不可以不修身";彭教授所說的那句話的意思,大抵是指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陶冶情操、修養身心的一種過程,如果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拋棄了這一過程,那這書可不就"白讀"了嗎?
總結
古人云:"內化於心,外化於性","讀書"與"修身"這兩件事本就不應該被割裂開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修養身心,在修養身心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知識,做到行動一致、知行合一,這才是彭教授想要表達的終極意思。
參考文獻:
《大學》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
《存在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