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他們拱成一個空殼,才成就了車的用途。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能成就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的,才能成就了房屋的用途。總而言之,“有”可以得利,“無”可以為用。
這是道德經第11章中,關於有和無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如何正確的對待無,和正確的對待有。那麼在有的時候我們就要保持虛無的狀態。做到有功不自居,有才不自傲,有能不濫用。有德則謙和。那麼在無的時候,我們不違背道,不失德,在這個框架內,就像空曠的房屋一樣,雖然是空的,但是隨時可以達到有的狀態。以無的狀態,才能讓自己更充實,我們在不得時的時候,也正是修為自己的時候,我們在得勢的時候,讓自己達到虛無的境界,那麼就沒什麼可咎的了。
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為自己達不到自己所想而感到煩惱,或者是自己力所不能及。這個時候就應該保持有的境界。從而達到功成名就的時候轉化成虛無的狀態。道理很是簡單,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做什麼事難道還要擔心成與不成嗎?在有支撐的前提下,即使是無也是有的狀態。
我們國家的晶片技術比較薄弱。這其實就是一個無的狀態,但是有強有力的支撐,就像杯子一樣只不過沒放東西而已,達到有的狀態那是遲早的事。但是當達到了極點,那麼就是一個無的狀態。為什麼這麼說呢?科技發展到極點,雖然說帶來了方便,但是沒有人類道德的提升,那麼科技將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所以說有也等於是無。
一個人的物質特別豐富,也是在金錢上邊特別有,但是艱苦樸素厲行節約。這也是一個有和無的互相轉化。總而言之,道德經每一層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一層都可以在我們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應用。當你達到高境界,看道德經又是更高的理。等方方面面指導著我們華夏的文明。在每個層次都指導著,這也就是我們文明的根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