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郭鎮李子札村,元宵節耍竹馬的習俗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作為村裡僅有堅持扎竹馬的手藝人,每逢元宵節來臨,李君修和女兒都會將紮好的竹馬修繕一遍,讓孩子們能夠盡情享受小竹馬帶來的樂趣。竹馬製作工藝已經在李君修家傳承了四代,李君修一家也見證了村莊的變化。
竹馬製作技藝自李君修的爺爺李風瑞開始,竹馬製作過程複雜,需先將竹子燒軟,搭出竹馬各個部分的框架,然後用麻紙多層裱糊,待裱紙幹後,用力從馬頭的中部割開,取出模具,只留下裱糊好的紙殼,然後將兩瓣紙殼對好用紙貼合好,成一個空殼紙糊的帶馬脖子的馬頭模型道具,前馬身與後馬身是竹片綁制的一個半圓形骨架,骨架外表用麻紙裱糊兩層,最後裝飾上用適當材料、顏色製作好的馬鬃、籠頭和串鈴等道具。一般來說,單人制作一個完整的“竹馬”大約需要10天時間。
李君修從小看著父親李月清在家裡製作竹馬。小時候,他都會靜靜地呆在一旁仔細觀看父親製作竹馬,一根根竹條被燭焰加熱變形,然後用鐵絲固定成為馬身子,李君修覺得非常神奇,“竹馬”情結從那時便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根。
“我的爺爺、父親都是老壽星,在他們生活的年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飯都吃不飽更別提娛樂了。那時,竹馬是孩子們最‘奢侈’的玩具,過年期間,幾乎全村的孩子們都會排隊玩竹馬。”
年輕時,李君修是個木匠,心靈手巧的他幹活板正,十里八村誰家蓋房都會請他去做些木工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君修的工作量逐漸減少。50多歲時,他開始傳承爺爺、父親的手藝,為村上製作竹馬,並將前輩們的技藝加以改良,用牛皮紙裱糊馬身,使之更加堅固耐磨。
如今,李君修已88歲高齡,但依舊保持著每年年前為小竹馬披上“新裝”的習慣。現在,老人的手已有些微顫,幹活再也不像年輕時那般利索,但他在翻新竹馬時,全程面帶笑意,每個細節都不厭其煩地反覆修整。老人的女兒李福霞則全程陪伴在父親身邊打下手,在老人的指揮下忙碌得不亦樂乎。
“我們姐妹幾人幾乎都學會了竹馬製作技藝。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村裡的廣場上有很多娛樂設施,還建起了水上公園,孩子們的玩具更是不計其數。但每到元宵節,村裡依然會組織孩子們騎竹馬,這不僅是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歡樂的節日氛圍,更是我們村特有的文化記憶。”李福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