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到除夕,在我國,新春佳節,走親訪友,拜年問好當然是少不了的重要環節,但在山東的很多農村,過年不僅要互相問好,還要給長輩行重禮——磕頭拜年。
那麼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民間故事,關於過年磕頭習俗的來歷。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魯國誕生了一位孔聖人,孔子知識淵博,開堂講學,廣收門徒,弟子當中有一個叫子正。
子正從小就沒了父親,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孝子,對母親分外體貼、照顧有加,母親的所有要求,他都要盡最大努力滿足,達到母親的期望。
在跟隨孔子學習的後期,子正的母親突然生病,而且臥床不起,如果沒有人照顧,自己很難獨自生活。
於是,子正就跟老師請假,說家裡老母親病重,需要人照顧,需要告假半年。
孔子對子正的話半信半疑,多麼重的病需要請那麼長時間的假?一定是因為這學生學得厭倦,想找理由偷懶,但是子正請假的理由是照顧母親,是他的一片孝心,孔子不好當面直接拒絕他,有事便勉強答應了。
孔子心想,這孩子在家肯定待不了多長時間,玩幾天玩膩了就自己跑回學堂。沒想到的是子正一回家就是一個月,眼看課堂落下的越來越多,孔子都替他著急。
這天,孔子打算親自到子正家裡看看,確定一下這個學生到底有沒有撒謊。
於是,經過多方打聽,孔子終於找到幾十裡外的子正家。
剛剛走進院門,孔子就看見子正正在用跪著的姿勢,在床頭給自己病重的母親餵食。
只見子正母親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為了餵食方便,子正跪在床頭,小心翼翼的把飯食吹涼,用勺子一口一口的喂母親,一不小心,勺子被母親碰掉在地上,子正趕緊地頭去撿,低頭抬頭就像是在向母親磕頭。
子正喂得細心仔細,都沒有發現自己老師走進家門。
孔子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打動,暗想:“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子正在家照顧生病母親都一個多月,都還這麼有耐心,細緻,實在是忠孝的典範。”
孔子回去後,就把子正的孝舉講給自己的弟子聽,弟子們深受感動,效仿子正,開始給父母親行跪拜之禮。
孔子認為這跪拜之禮是天下第一大禮儀,於是有了跪拜之禮只行給天、地、君、親、師的說法。
從那以後,在山東的拜年習俗中就多了一項晚輩向長輩磕頭的規矩,一直流傳下來,但到如今,這項習俗已經漸漸淡化,城市裡很多地方已經沒有,只有部分的農村地區還保留著。
現在,有的人認為:磕頭拜年是陋習,應該摒棄。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文化傳統,應該一直流傳下去。
圖文無關
磕頭拜年之禮,在孔孟之鄉濟寧、曲阜等地儲存流傳的最為完整,大年初一吃完餃子,整個家族的晚輩集合起來,挨家挨戶的給輩份比自己高的人磕頭拜年,人群越走越大,備份稍高的在前面,輩分低的在後面,人丁越興旺的家族集合的人越多,同樣的道理,家族裡輩分越高的人家趕來拜年的人越多,家裡越熱鬧,這也是向外族人的一種炫耀,表示一大家子平平安安,福壽綿長。
在臨沂地區,大年初一來不及吃早飯,晚輩就要跑到爺爺奶奶家磕頭,磕完頭拜完年後,爺爺奶奶要準備好紅包,這叫壓歲錢,紅包的大小無所謂,但是禮節必須要周全。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發信息、打電話、發語音,人和人都不用見面,簡單的幾句話就把年拜完,本來親朋好友接觸的機會就不多,似乎這種高科技的拜年方式少了幾分人情味。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磕頭拜年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對親情敬畏的表達,假如這習俗也被省略摒棄,那過年就真的又少了幾分“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