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五爪二角龍什麼時候成為皇帝的專有特權?(下)

文:枯木

(續上)

二、龍圖騰的形狀變化

(C形龍)

從現今考古來看,遠古的龍形狀非常簡練簡潔,整體形狀環狀,有鱗和鬃,諸如玉豬龍和C形龍,都是獸形首部,身體彎曲;陶寺龍盤則頗似盤繞的蛇,嘴部噙一麥穗,大多都沒有足或者有足而指爪不明。到了商周時期,龍出現足爪和角,最常見的是同時期青銅器上的獨角獨足多見夔龍紋,並且常伴隨著雲紋。

春秋戰國時期,龍的形象同樣保持簡潔,諸如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時期楚墓的一幅絹本淡設色畫《人物龍鳳圖》中的升龍,龍體白身黑章,體形細長,兩爪外揚,正蜿蜒上升。

(《人物龍鳳圖》示意圖)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中,人們依據自己的想象(或依據遠古記載),開始對龍形象進行附會或闡述。諸如《山海經》:“四海之外,有乘龍蛇之人。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慎子》:“蜚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雨霽,與蚓蟻同矣。”《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鳴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等,可以看出,當時人們認為龍是首像馬、尾像蛇、身似螞蟻並且有鱗片的在雲中飛行的動物。

(漢代瓦當)

到了秦漢時期,龍的形象更加進一步豐滿,在《漢書·東方朔傳》中有一次漢武帝讓東方朔猜動物(射覆),把守宮(壁虎)放在器皿下,東方朔說:“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明確龍頗似壁虎或蜥蜴形狀,然而有角且有四足。

(西漢玉璧,中央為螭龍,廣州博物館藏)

東漢王充的《論衡·卷六·龍虛篇》引用眾多文獻,然後總結龍為鱗蟲之長,分雌雄“然則龍之所以為神者,以能屈伸其體,存亡其形。”指出龍可以是眾多動物形象的組合,如像馬、蛇、牛、魚等動物。

(東漢四靈瓦當)

從同時期的關於龍的繪畫和物件可以看出,當時的龍形象相對基本成型,諸如眾多的漢代瓦當中龍的形象,大多頭大而長似鱷魚,頭生角,嘴有須,身有鱗似蛇,背生翅翼(有的無),尾似魚,足有爪(大多為鷹爪前3趾)。當然也有例外,諸如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T”形帛畫上的龍,頭似虎,張口露牙吐舌;身體修長,滿鱗似蛇,無足有腹鰭似魚。從之可以看出,當時的龍並未成為嚴格定式,而是大致相同並且允許發揮想象。

(馬王堆西漢墓“T”形帛畫)

不過,東漢恢復帝王服飾十二章紋,就有比較明確規定了。《後漢書·志·輿服下》記載:“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意思是天子用十二章,公侯卿大夫等用九章以下,不過還允許三公和諸侯王用“龍”章,其它則不允許使用。

(初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區域性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皇帝服飾制度基本上是沿襲漢制,同樣允許諸侯王三公可以使用包括龍在內的“九章”服飾。而這些時期的龍的形狀,雖然延續漢代特點,不過也各有特色。魏晉時期: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

(唐代鎏金龍,全身刻劃魚鱗紋,三爪長腿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龍的形體粗壯豐滿,回覆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需要注意的是網上唐太宗的畫像,胸前龍紋是五爪龍,這是錯誤的,因為畫像是明人臆想描繪,而不是真實畫像。從目前資料來看,唐朝只有三爪龍。

(明人繪製唐太宗像,龍爪錯誤)

到了宋代,沿襲唐代龍的形狀,不過出現幾個特點,第一個就是明確了龍的形制,南宋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有“釋龍”:“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意思是三段相等,形狀則“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頭上有物如博山,名曰尺木”。同期書畫鑑賞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這後來成為眾多繪龍的基礎要點。宋代第二特色就是出現四爪龍,這依據是“爪似鷹”,其中以南宋畫家陳容畫龍最為有名,尤善畫水墨龍,其中所有龍的指爪皆為四爪。

(南宋 陳容 《九龍圖》區域性)

宋代在服飾制度上延續唐代,然而在民間繪畫上並無限制,並且也沒有對龍的指爪做出規定。然而到了元代就開始發生轉變,因為元代是少數民族統治,為了保護政局穩定,維護蒙古貴族利益,除了對人進行蒙古人、南人、北人進行劃分外,雖然一方面繼承了大多漢文化,一方面卻極力壓制正統的漢文化,因而對於龍的崇拜進行了嚴格限制。

(元代波斯文青花龍紋盤)

《元史·志·卷三十一·輿服一》記載,天子袞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龍四、復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而包括蒙古人在內的其他人等,都不允許穿龍鳳紋飾的服裝,並且明確指出“龍謂五爪二角者”。從此產生了五爪二角龍,並且是皇帝專有特權,民間器物或繪畫,只能用四爪、三爪龍等。

(▲明弘治皇帝像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而明代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後,作為一個平民百姓躍為“真龍天子”,自然時刻懼怕別人覬覦自己的權位,於是實行血腥統治,不但把功臣滅殺殆盡,而且還繼承了元代政權規定的關於龍的形制的嚴格要求,那就是五爪雙角龍只能是皇帝特權,其他王公大臣一律不準僭越。然而,由於元代壓制龍圖騰的反彈,如今漢人當家作主,於是不少人發揮聰明才智,在服飾圖案上開始動起了腦筋,這就產生了蟒袍、鬥牛服和飛魚服等頗似龍的官袍形制。

(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十二章紋龍袍)

首先說蟒袍,也叫蟒衣,特點就是四爪兩角龍。萬曆年間大臣沈德符編撰朝章國故的《萬曆野獲編》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明史·志·卷四十三·輿服三》記載:“(洪武六年)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龍,以金繡為之者聽”。可見,蟒袍在明代並非是王公所專有,而是百官皆有的慶典禮服,可在特殊日期穿著。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藏十二章紋龍袍 )

而鬥牛服和飛魚服剛開始也屬於“賜服”,不在官服序列之內,《明史·志·卷四十三·輿服三》記載:“天順二年(1458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鬥牛、大鵬、像生獅子、四寶相花、大西番蓮、大雲花樣,並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薑黃、明黃諸色。”到了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成為官服常賜服,《明史》:“尋賜群臣大紅紵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時文臣服色亦以走獸,而麒麟之服逮於四品,尤異事也。”

(明 孔府舊藏 茶色綢平金團蟒袍)

(明 孔府舊藏 藏藍地盤金繡莽龍羅袍)

那麼,鬥牛服和飛魚服是什麼樣子呢?鬥牛服:補子乃蟒首牛角,頭上雙角向下彎曲如牛角狀;飛魚服:則作蟒形而加魚鰭(有翼)魚尾。二者無一例外都是四爪二角。不過就這都引起皇帝猜疑,《明史·志·卷四十三·輿服三》記載:“(嘉靖)十六年(1537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諭閣臣夏言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言對曰:‘瓚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帝曰:‘飛魚何組兩角?其嚴禁之。’於是禮部奏定,文武官不許擅用蟒衣、飛魚、鬥牛、違禁華異服色。”

(明 孔府舊藏 紅地飛魚紋紗單袍)

(明 孔府舊藏 紅色湖綢鬥牛袍吉服)

由此可見,雖然元朝定下了五爪二角龍為皇帝專有特權,然而真正龍形袍服氾濫是明朝,並且隨著蟒衣、鬥牛、飛魚的出現,使得龍形變得越來越難以分辨,於是只能從爪子數量上進行嚴格限制,從而成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到了清朝,滿族統治者在龍圖騰上完全照搬前朝規定,並且更加嚴格。

(清乾隆 十二章明黃色織錦如意雲海水江崖紋龍袍)

諸如皇帝袞服除了十二章紋,在龍的姿態上也嚴格規定,《清史稿·志·卷七十八·輿服二》:“(皇帝)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服,色用明黃。……,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

(清朝蟒袍)

郡王的補服:“用石青色,繡五爪行龍四團(和皇帝區別在於正龍),兩肩前後各一。貝勒:“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繡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由此可見,清朝皇帝不但專用五爪二角龍,就連龍的姿態“正龍”也是專有,而其他郡王貝勒等貴族,只能用五爪和四爪的行龍和團龍

(清朝蟒袍 四爪形龍)

而這一切,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成立後才轟然倒塌,號稱“龍子龍孫”的末代皇帝溥儀也被馮玉祥將軍驅逐出紫禁城,從此,五爪二角龍的圖騰形狀不再是皇家專有特權,只要你喜歡,可以隨意穿著和繪製,再也無人受限制了。

龍的圖騰崇拜,從上古的簡單簡約的環狀蛇形,到如今富麗堂皇威武生猛的魁梧形狀,經過了幾千年的變遷和演變,糅雜了華人的審美觀和精神寄託,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承載和文化底蘊,承載著華夏自信自強自立的雄心壯志,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已經深深地烙印在華人的血液和骨髓當中,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也會永遠延續下去。

參考資料:

《周禮》

《禮記》

《山海經》

《慎子》

《韓非子》

《史記》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

《後漢書·志·輿服》

《論衡·卷六·龍虛篇》

《舊唐書·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輿服》

《宋史·卷一百五十一至卷一百五十四 ·輿服》

《元史·卷七十八至卷八十 ·輿服》

《明史·卷四十三·志·輿服三》

《清史稿·志·卷七十八·輿服二》

3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讓村上隆帶領我們認識當代藝術:抽象藝術的解析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