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傷仲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這篇散文是中國古代啟蒙和幼教文學的經典。

我們都學過這篇文章,王安石透過幼年仲永的遭遇,告訴了世人一個天才少年的墮落,同時也告誡了後世學人,即便有再高的天賦,如果沒有後天系統的培養,也無法成才。

千百年來,人們把仲永當成了天才培養失敗的典型,《傷仲永》也成了反面教材的經典。

但是,仲永失敗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背景,這一點恐怕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王安石傷仲永只能從感性上嘆息,並沒有從深層次解答這個問題。

仲永是王安石年幼時同鄉,這是一位神童,五歲便無師自通,能寫出很有意義的詩歌,大約相當於年幼時的駱賓王。

從王安石表達的意思看,仲永在幼年時表現出來的天賦是超過自己的。

但是,當王安石跟隨父親學習,考中科舉,步入仕途大展宏圖的時候,仲永卻在老家默默無聞,“泯然眾人”了。

王安石分析其原因是因為仲永的父親將仲永當成賺錢的工具,而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所以荒廢學業,導致墮落。

王安石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正是因此,仲永因為只顧賺錢不繼續學習而墮落的例子,成為天才隕落的反面教材,為後世千百年中所傳揚。

然而,我們如果仔細分析或許會發現,仲永的墮落與其說是自身的不努力,父母的不明事理,不如說是“寒門難出貴子”的一個普遍現象。

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一戶農家一年勞作能夠餬口已經是心滿意足,能有餘力供養孩子上學的是極少數,而能夠有精力有財力讓孩子完成高等教育的更是鳳毛麟角。

除了財力精力的限制,學識見識的限制更是難以逾越的屏障。

即便在當今社會,也有部分家長認為上學無用,不如學個手藝做個買賣來的實惠,更遑論絕大多數都是文盲的古代社會了?

王安石《傷仲永》中說仲永五歲時從未見過筆墨紙硯等文具,他父親還是向鄰居借來筆墨讓仲永書寫,可見仲永父祖輩都是文盲的機率極大。

王安石也說了,其家“世隸耕”,也就是世代為農,沒有讀書人。

仲永這樣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靠他賺點錢,沒有見識送他繼續深造上學,簡直太正常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只怕有無數個仲永就是被這樣埋沒的。

古人說:“遺子千金,不如教子一經。”就表明了知識的傳承在古代遠比財富的傳承更困難。

假如王安石和仲永互換家庭,只怕仲永未必不如王安石,王安石未必就比仲永強。

《傷仲永》固然是一篇經典的警世文章,但又何嘗不是一篇“寒門難出貴子”的悲劇呢?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論語史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