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這個節日,可以說是古已有之,但也可以說是近現代才有的,因為所用曆法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導致雖然是同一個詞語,表述的日期和內涵卻大有不同。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元旦的發展歷史。
首先從字面意思上看,"旦"是日子的意思,"元"是數字初始的意思,那麼元旦就應該指的是一年當中的初始日期。我國最早的歷法是夏曆,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歷法,今天的農曆就是從夏曆演化而來的。
夏曆中雖沒有元旦的概念,但對於各個季節的初始月份已經非常明確,比如說春天來臨的第一個月是正月,冬天來臨的第一個月為冬月等等。畢竟得先有一個"元月",才能確定這個月份中的第一天是元旦,所以先秦時期的正月概念對於後來出現元旦的概念非常重要。
當然,前秦時期三大朝代也是不統一的,比如商朝就以冬天的最後一個月為正月,周朝又以冬季中間的月份為正月。這些規定對後來元旦應該放在哪個月份,都產生過深遠影響,只不過最後還是夏曆"勝出"罷了。
秦一統之後,在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基礎上,對於曆法也有明確的統一規定,秦始皇規定的是進入冬天的第一個月,也就是農曆的十月份為正月,出發點是農業社會在冬季來臨之前忙忙碌碌,進入冬季開始休息,算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直到西漢武帝時期,才又把正月恢復到夏曆中春天的第一個月,出發點是人完整的經歷了一遍春種、夏芒、秋收、冬藏的迴圈,從新的春天開始又進入下一個迴圈。
雖然從這裡開始一月的第一天成了元旦,但當時還不存在元旦這個詞,而是用一些別的詞來表述。比如東漢文學家崔瑗的《三子釵銘》中就把正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正";到了東晉又稱為"元辰";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齊將這一天叫做"元春"。你會發現,無論名稱如何演化,都帶有一個元字,只不過在這個"初始"的概念下,用哪一個字來表述日子有些變化而已。
直到《晉書》中的一句:"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才首次提出這個詞。《晉書》是誰寫的呢?是唐朝的房玄齡等人,也就是說直到唐初才開始使用元旦來表述正月一日這一天,而且使用並不廣泛。因為後來的唐德宗還用過"元朔"一詞。直到宋代,元旦的叫法才被廣泛使用,直至封建王朝的盡頭清。
透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儘管元旦的曾用名非常多,但這個初始日期的概念是早已有之的。與此相對應的,西方從羅馬帝國建立前夕的凱撒開始,也提出了元旦的概念,當然他們用來代指的是西方曆法中的一年中的第一天。凱撒所確定的這一曆法系統,後人用他的姓氏來命名叫做儒略曆,但儒略曆的偏差比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與大自然的迴圈不匹配。於是到了中世紀後半期,一位叫格里高利的教皇將儒略曆進行了改進,被人們稱為格里高利曆,這也就是現在的西方曆法了。由於西方自大航海以後對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力,西方曆法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今天人們都叫它公曆。
民國從1912年開始正式使用西方曆法,並把傳統的農曆元旦規定到了西曆的第一天。但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都把原本的元旦,也就是農曆的第一天作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來慶祝,你把它的名稱拿走了,總得再給取個新名字。由於農曆的第一天與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捱得最近,於是就將其稱之為春節。
儘管元旦這個詞"移形換位",但對於中國人心目中最大的那個節日春節來說,也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該怎麼重視還是怎麼重視。所以直到今天,元旦的意義也大部分集中在企事業單位的年會上面,對於市井百姓來說,幾乎還沒有形成一項固定的元旦習俗。對於百姓而言,元旦到來的意義就是"離過年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