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哲學導師陳果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想跟閃閃發光的人成為朋友,那麼首先你自己也要成為閃閃發光的人;如果你想跟真誠的人做朋友,那麼首先你也要成為一個真誠的人。"
的確如此,《認知覺醒》這本書的作者周嶺,從36歲開始覺醒、覺知,逐漸從一個普通人走上了自我改變之旅。書中的7大底層概念,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同樣普通的你走出焦慮、迷茫,踏上成長改變之旅。接下來我將從焦慮產生的根源,克服焦慮的“元認知”能力以及刻意練習三大板塊為你開啟行動之旅。
1、焦慮產生的根源。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你想要成長,想要改變,苦於找不到方法,慾望與能力之間的差距過大就讓你產生了焦慮。
毫無疑問,只會有兩種結果。第一,試一試,就是給自己已經想好了退路,完成不了,而不是一定去做;第二,靠自己的意志力完成書中的核心知識點,然而,看完就忘,找不到對自己觸動的點,讀過了就跟沒讀一樣。
2、克服焦慮的“元認知”能力。書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元認知”這個概念。因為長期的反思日記,看到了人類的終極能力“元認知”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經公司的領導這樣教導下屬,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腦子裡面像放電影一樣,回顧一下當天的事情,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需要改進?經常這樣做,就能讓你的工作能力精進一點。
不以為意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反思背後的力量。當然,每天的事情像放電影一樣,就是在陳述事情的本身;哪些做的好?哪些做得不好?這是已經到了分析思考層面,要想啟動“元認知”,還需要改進,是的,進行自我審視,只是第一步,目的就是改進,擁有可操作、可執行的行動力。
3、刻意練習。公司的領導,要求下屬的是每天晚上,也就是大量的練習,才能讓你的工作能力精進。這也正好符合了刻意練習的四大要素。
(1)有定義明確的目標。每個崗位在公司的架構中,都有崗位的基本要求以及職責,這也幫助員工有一個確定的框架。每天的工作就是需要完成的目標,目標越明確,注意力的感知精度也就越高,精力就會越集中,技能也就越精進。
(2)練習時的極度專注。當你提前規劃好了,需要改進的行動點,做事情的時候自然能夠集中注意力,感知事情發生的微妙變化。
(3)能夠有效的反饋。自我反思,也是一個自我反饋的過程。很多事情,你不說,不彙報,別人不一定知道。但是,事情做得怎麼樣,只有自己才是最清楚最明白的。及時有效的反饋,能讓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能力與不足,從而確定接下來的目標與方向。
(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工作中的你,也不想每天都面對絞盡腦汁也解決不了的難題;喜歡在舒適區待著的你,如果能夠將困難區變成舒適區,恐怕再幸福不過了。
然而,這兩個區域之間有一個過度地帶,那就是拉伸區,始終拉伸區練習就是讓你每天都發現一點自己的不足,然後努力加以練習,慢慢地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大,你的工作能力也就得到了改變,更精進。
如果你也想透過自己的感知,讓自己覺知,感受改變帶來的美好,那就一起行動起來,從記反思日誌開始,啟動“元認知”能力,找到改變的那把行動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