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 朱熹

閱讀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成長方式,透過閱讀我們能夠提升自身知識與認知,同時豐富我們生而為人的思想,更好的去過完這一生。

書籍之中,囊括著前人知識與經歷的總結,亦有思想層次的精粹,往往我們遇到的問題或迷津,透過閱讀總能在書本當中找到那一份答案。不過一切有賴於從閱讀當中獲得真的正確嗎?叔本華提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讀書無數,思想水平卻很低?

一、讀書易讀懂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於許多人而言,讀書往往形同翻閱,匆匆而過在書本所呈現的世界或思想之中遨遊一番。隨著一本書讀完,但實質上依舊空空如也,從中似乎有所共鳴卻不知因何而起。

因此翻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這一本書當中所凸顯的一切悉數浮現為止,而浮現的便是作者的思想核心。似這般勤能補拙讀書百遍的人自然是寥寥無幾的,往往更多的人只是匆匆閱覽之後,能夠記得其中的某些片段就算讀過。

因此,讀了許許多多的書,但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收穫,對於自身的思想水平也並沒有產生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讀書可以劃分為三個簡單的層次,翻書、讀書、思想碰撞。而上述之中,讀書卻看不到其中的思想本質,僅僅停留在書中字面內容的,便是翻書。

翻書意味著透過文字內容來汲取相應的知識以及理念等,以此豐富自身的認知。而讀書,意味著能夠體悟到作者文字內容背後潛在的思想,從中豐富自身的思想覺悟。

而思想碰撞的讀書方式,意味著在讀懂作者自身思想的同時,能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完全的照搬硬套。

三者相較顯然是後者更勝一籌,通俗來看,翻書意味著淺顯的去照搬一些道理,作為束縛又或勉勵自己的工具,是教條式的存在,換言之便是被書籍當中的潛在思想所完全左右。

而讀書則意味著思想與作者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能夠拋卻那些文字,體悟到作者說出相應道理的環境等附加資訊,繼而產生思想上的獲得。

思想碰撞的讀書,意味著有著自身獨立的思想體系,能夠客觀的看到作者書本之中思想方式的來龍去脈,確定其中的利與弊,取其中的有益之處融入自身思想當中,對於有失偏駁的地方加以摒棄。

因此,方才產生了不同人讀書有著不同的收穫。有的人以自身思想為核心,客觀的去看到一本書當中的自然規律等。而有的人只是聽故事一般看待。其間在思想層次上便有著根本性的不同。那麼為何導致同為讀書,不同的方式有著思想上的大幅度差距?便在於閱讀的同時思考與否。

二、思考的重要性

閱讀與思考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絡,但是卻並不決定一個人思考的層次與深度。有的人閱讀只是為了滿足自身閱讀的慾望,並沒有想要從中獲取更多資訊,因此思考的程度小。

而有的人則是刻意的去尋求潛在思想,因此思考固然要增量。但或淺或深思考對於閱讀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

以網路小說為例,通常所謂的無腦爽文並不富有可以深究的邏輯與思想,但是其暢銷卻是顯而易見的。反觀一些具有縝密邏輯與思想的文章卻被覺得晦澀難懂等。

便在於前者無需思考便能夠獲得自身需要的資訊,滿足閱讀慾望。而後者需要幾經思考揣摩之後才能與其中的思想產生共鳴,引發出閱讀的快感。其間便能夠立竿見影的窺見出,人與人閱讀之時關於思考的不同之處。

那麼結合上述之中閱讀的三個層次,思考顯然是向後者進步的唯一途徑。透過思考閱讀才能夠不停留在翻書層次,繼而成為真正的讀書。反觀讀書與思想碰撞之間又是如何決定的?在於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與思考之間,雖然僅僅多了兩個字卻有著天壤之別。思考意味著從文章當中捕捉到作者的潛在思想。而獨立思考意味著捕捉的同時能夠自成體系的加以辯駁延伸等,簡而言之便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所謂思想,實質上是思想體系的冰山一角,而能夠透過文章所呈現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思想相較於思想體系是片面的,可以這樣來看待,思想是針對於一件事情的觀點與看法,而我們透過閱讀獲取的思想,通常是針對於一件事或某一領域片面的看法與觀點,透過思考的方式我們能夠將其中的觀點轉化為自身的看法。

而當我們擁有自身思想體系之時,意味著能夠針對萬事萬物有著自身的觀點與看法。在遇到不同觀點之時,方才能夠有所碰撞,去辯駁利弊。

其實簡單來看,現當代多數學者又或作者是不具備自身思想體系的,而在他們的書籍當中亦是套用了旁人的思想罷了。為何如今的書總是獨來千篇一律?便在於其間的思想源自於相似或相同的思想體系。

如今的書籍可以這樣看待,其中所被賦予的思想,乃是由旁人思想所拼湊而來的,很少有著自身獨特的思想。其間所欠缺的便是自成體系。一本書之中,引經據論將無數渙散的思想進行整合,實質並沒有任何的思想體系。

又或後人總是針對前人思想觀點進行利弊評判,如在典籍之中加入自身的註解與認知,那麼站在先人思想體系基礎上的理解,其只是思想上的片面解讀,依舊是屬於先人的並不屬於自身。

那麼真正的思想體系是什麼?又或獨立思考是什麼?通俗來講可以理解為不為其他思想困擾的開宗立派,如儒家開創者孔子又或道家開創者老子皆被稱為思想家。而後來者能夠被稱為思想家的寥寥無幾。

儒家孔子之說,是對周禮進行整合之後更深層次的拔高,繼而形成了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而道家老子依舊是建立了自身的思想體系。換言之,所謂的思想體系,也就是說摒棄片面的思想,在一個或多個核心的支撐下,建立起整個思想體系。

將思想體系作為一棵樹,那麼對於儒家而言,禮與仁便是樹種也就是核心,逐步擴大之後形成整個體系,而大樹紮根的地方不是在任何人的思想上,而是整個自然世界的本質。如此才能夠不為旁人思想左右,形成自身思想體系。

對於沒有思想體系的人而言,無論堆積怎樣數目繁多的思想,往往也只是一個積累,形同浮空樓閣。一如當代許多哲學家,只是繼承了前人的一應思想,難以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延伸。

他們的文章,套用著前人的思想以增添其中的權威性,或是在思想上加入自己的觀點,實質上也只是觀點而已,不足以稱之為思想。孔子著作不多,但透過其中能夠明顯窺見出整個思想體系,而在諸多書本之中,思想卻並不能夠融會貫通,又或存在核心支撐。

而思想體系的樹立,便在於獨立思考來獲得。雖然多數人很難摒棄固有觀念來建立思想體系,但是獨立思考或是基礎的客觀角度看待問題是足以做到的,而獨立思考便是決定讀者思想獲得的根本。

三、盡信書不如無書

那麼經由上述解讀,實質不難窺見讀書與思想之間的聯絡。從讀者以及作者角度去看待書籍本身,亦能窺見其中瑕疵。如作為讀者不同的讀書層次,而作為作者,賦予書籍思想的不同。

因此,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思考的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決定了讀者能否在思想本身便雜亂的書籍當中,找到真正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思想。往往對於讀書人而言,似乎同一件事情有著兩種或多種思想的衝突,而且任何一種都具備相應的說服力。因此,也就造就了思想上的混淆與衝突。

當其間不同思想匯聚到一定程度之時,想要獲得突破瓶頸的昇華,便在於由思考向獨立思考過渡,找到支撐所有思想的核心,凝聚出相應的體系。

實質上由此而映射出的兩者區別,可以歸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當然此一語絕不是淺顯的,覺得想聽就聽,不喜歡的就摒棄。而是在那些思想當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是符合邏輯且有理可循的,正因如此方才造就了思想上的衝突。

而真正的閱讀一如上述,是在建立自身思想體系之後,對於透過閱讀所窺見的思想採取包容或摒棄的選擇。其間道理通俗可以理解為,思想上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隨著思想碰撞融合之後,其間有益的一部分轉化為自身思想體系的營養成分,擴大了自身思想體系的規模,而摒棄的一部分則是透過自身體系去證實不可取的一部分。

因此,為何讀書多的人雖然能夠頭頭是道的引經據論,但思想層次上並未能得到良好的提高,究其本質便在於獨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1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讀首詩再睡覺|不安於一個用舊的枕頭,反覆丈量黑漆和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