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長髮現,自己家的孩子上學很積極,從來不遲到早退,作業也做到深更半夜,在家裡是個乖孩子,在學校是個乖學生。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卻跟上不來。
存在著這種現象,很多人會認為是孩子天生腦子不行。實際上,這是家長和孩子都沒有掌握學習要點。其實,《弟子規》的《餘力學文》篇早就給出了答案。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原文欣賞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餘力學文》篇,該篇共144字。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三、整理歸類並解析透過整理,將《餘力學文》篇的學習要點歸類為五大方面。
(一)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不能身體力行以上的道德準則,一味死讀書,只會華而不實,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去做而不學習,就會任性而為,矇蔽真理。(二)三到方法,循序漸進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剛剛讀到這裡,不要羨慕那裡,這裡都沒有搞懂弄通,就先不要理會其他。(三)計劃執行,有疑必問讀書計劃期限寬鬆一點,執行加緊一點,功夫深了,原先的困頓疑惑都會迎刃而解。心裡有疑問,應隨時做筆記,有機會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明白它的真義。(四)書房整潔,書卷有序書房要清潔,牆壁要乾淨,讀書時,書桌不能雜亂無章,筆墨紙硯要井井有條。把墨磨偏了,是心不在焉,字寫不好,是心定不下來。書籍課本應分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讀誦完畢,歸還原處。雖有急事,書卷也要碼放整齊,書本有缺損,就要修補完整。(五)剔粕求精,堅強自信不是聖賢書,就不要開啟看,智慧會遭受矇蔽,心志會變得不健康。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聖賢境界雖高,只要循序漸進,是可以達到的。四、結合實際來解讀也許以上五大要點生澀難懂,下面,結合我們大人的日常學習和孩子家庭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來解讀怎樣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一)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需要應用。很多人應該看過“讀死書”、“死讀書”和“書讀死”的故事,雖然是同樣的三個字,只是順序排列不一樣,但是意義卻截然不同。
我們將學習的目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會更生動有趣,會更通俗易懂。
比如我們教小學二、三年級孩子元角分,很多小朋友會不認識錢的金額,也不知道怎麼付錢。家長可以用一些零錢,讓孩子去買東西,孩子的腦海裡自然會對元角分有一個概念了。
還比如很多人寫作,在網上花了很多錢,購買了很多雞湯文,到頭來還是不會寫,會寫也是別人印出來的模子,沒有一點特色。實際上應該邊學邊寫,邊寫邊改,並交由廣大網友來評判。
(二)學習的方法是什麼?就是需要心、眼、口都到。在學習中,有些人心裡很想把書讀通弄懂,但是就是不行動;有些人只是把書本端起來做做樣子;還有些人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更有甚者,急於求成,總想著一蹴而就。
以上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學習的方法很重要,必須先要心到,再眼到,再口到,最後自然會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
這個三到,有著一定的邏輯關係,先後順序,才能學以貫通,越學越有勁。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學習可以一蹴而就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人學習,急於求成,總想著一蹴而就。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
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一半未學到。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年輕的時候學習基本知識,就業以後學習專業知識,就是老了,需要學習年輕人的時髦,不讓自己落伍。
既然是長期過程,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學習計劃。
一個學生需要每個年級學習計劃,一個大人需要明白,每一段時間需要學習什麼。
對於學習的成果,領悟當然不會完全相同,不懂的地方,需要虛心向別人請教。
(四)需要營造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整潔有序。設想一下,一個很愛學習的人,學習的地方是不是雜亂無章的?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一個很熱愛學習的人,會把學習的地方搞得很整潔,桌面、凳子都會幹乾淨淨,一塵不染,書本會碼放得整整齊齊,歸類會清清楚楚,一明瞭然。
而所有書呢?即使在翻過多次以後,也不會捲起來,而是像新的一樣。
(五)是不是該當什麼都學?當然是有針對性地學。不是所有東西都值得去學,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有糟粕的一面,我們是需要摒棄的。
再比如年輕的時候,我們需要學習基礎知識,而一旦成年後,就需要“術業有專攻”。
對一些不該學的東西,堅決不要去碰,對於一些非專業類的東西,瞭解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多地深入。
再就是很多知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做好學習計劃以後,一定要持之以恆,多加努力,最後一定能夠成功。
五、、寫在後面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
明天我們將繼續研讀《弟子規》。
《弟子規》解讀系列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