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武生當行伶界王,聲遏行雲歌喉張;內廷供奉演絕活,京劇鼻祖楚人腔。梨園世家開譚派,滿庭芳菲梨花香;獨門伎藝亙古今,國粹淵深血脈長。

生、旦、淨、末、醜,角色底定逞風流;口、手、眼、身、步,五法齊備顯神功。再加上唱、唸、做、打四功嫻熟,就在演出上爐火純青了。這就是京劇的魅力,也是京劇的基本骨架。京劇被譽為國劇,是國粹中的國粹。而將這一國劇定型、形成藝術格調與演唱體系的,是湖北佬。如果沒有出身武昌的譚鑫培這一輩分的京劇藝術大師的出現,京劇這一國劇的演出模式與風格流派將難以想象。徽班進京而敷衍而成的新的藝術品種——京劇一出現就是融合南北、東西地方戲曲藝術的產物。

一代宗師譚鑫培畫像

譚鑫培成為京劇泰斗,其實也是融匯弋陽腔、崑山腔、秦腔、梆子腔、徽調、漢調、花鼓、小曲、秧歌諸唱腔而形成的藝術化境。北京這個戲曲大舞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國戲曲各擅勝場,你方唱罷我登場,演唱藝術的競爭很激烈。唱功上沒有一技之長,不能技壓群芳,就很快被淘汰,自己走人。譚鑫培作為最早的北漂一族,剛開始時日子過得很艱難,沒有戲唱,沒有舞臺,只能跑龍套,當配角,做雜事,趕閒活。而就是這個京師戲曲舞臺,讓性格堅毅的譚鑫培因機緣巧合而打磨成京劇名角,最後熔鑄百家之長而形成自家風格,躋身為京劇泰斗。

京劇泰斗、武昌紙坊鎮人譚鑫培(1847~1917)

譚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字望重,武昌人。父親譚志道是知名的漢劇演員,工老旦兼老生,天生一副好嗓子,聲音宏闊,聲調高亢,好像雲雀高空尖叫,音傳千里,所以被人稱為叫天子。譚志道的這一副好嗓音,顯然遺傳給了他得兒子譚鑫培。譚鑫培出師以後取藝名為“小叫天”,就是繼承父業,也在唱功上有超人的天分。譚鑫培出身時,體格偏虛,羸弱多病,十歲隨父到北京不久就進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差不多五年時間的科班習武丑,譚鑫培練就了一副高超的武藝,身手功夫不凡,身體關鍵的各個部位的柔韌性十分好。武生戲自然就要武功好,技術性強,表演難度大。因為要以武打動作表達戰爭場面如馬上交鋒、陸地戰鬥、翻江倒海,要讓觀眾有身臨戰場的感覺。

舊上海劇場

譚鑫培在金奎班出師後,開始就接些武生戲。因為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乾淨洗煉,表現了獨特的技巧。二十三歲時譚鑫培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等武生戲為主。譚鑫培以武生在京劇舞臺的名氣響震,與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的賞識是分不開的。程長庚是京劇行業協會精忠廟的廟首,掌管著三慶、春臺、四喜三個班,是京師京劇界呼風喚雨的人物,被當時人稱為“大老闆”。程長庚在同治、光緒時代是梨園領袖,演出能量很大。譚鑫培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到程的賞識,被委任做武行頭。因為武生戲出色,被譽為“同光十三絕”之一,與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徐小香、時小福、梅巧玲、餘紫雲、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成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在這十三人中,譚鑫培年紀最小,也是唯一的武生演員。

向不同流派的名家拜師學藝,在不同的腳色中吸取演藝的菁華,這是譚鑫培超越同輩的所在。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譚鑫培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宮內藝名譚鑫培。這一時期,譚鑫培的京劇舞臺生涯達到了巔峰狀態。徽班領袖程長庚逝世前就預言說,“我死後,鑫培將成為大氣候。”在光緒朝就開始應驗了。譚鑫培成為光緒時代的梨園領袖,像程長庚一樣,譚鑫培在京劇界是呼風喚雨的人物。當時就有寫詩說譚氏的盛況是:“國自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譚鑫培不僅在北京演出,還五次前往上海表演,將北方唱法與江浙崑曲腔融合在一起,韻味十足,上海京戲界為了爭睹譚鑫培的芳容,以致萬人空巷。

譚鑫培《擊鼓罵曹》的劇照

譚鑫培眼光敏銳,擅長體察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表演形神畢肖。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譚鑫培用“雲遮月”的嗓音,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以聲調悠揚婉轉,優美抒情見長。譚鑫培唱腔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還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崑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譚鑫培在京劇藝術上具有變革創新精神。如京劇有鬚生、武生、小生、紅生,譚鑫培以武生而唱文武老生,凡生行之戲,小生之外,他都扮演。甚至《珠簾寨》之生、淨兩抱,譚都能演,自創了新風氣。

譚鑫培弟子梅蘭芳早年珍貴劇照

譚鑫培在唱詞上也加以精簡改革,不完全遵循師長的唱法。余三勝的《四郎探母》全詞三十句,有十個“我好比”、五個“只殺得”,四個“思老孃”,而“思老孃”逐句變換為“想孃親”、“思老母”、“想高堂”。譚鑫培將這一唱詞刪改為十八句,只剩下四個“我好比”、三個“只殺得”、兩個“思老孃”,這就語義清晰,更為精煉了。因為有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譚鑫培在唱詞、唱腔、唸白、武打諸多方面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形成了京劇流派中的正宗派別譚派。所以當時京劇界出現了“無生不學譚”、“無腔不學譚”的盛況。譚鑫培代表劇目有:《定軍山》、《陽平關》、《南陽關》、《太平橋》、《戰長沙》、《當鐧賣馬》、《桑園寄子》、《碰碑》、《烏盆記》、《鎮潭州》、《王佐斷臂》、《南天門》。

譚鑫培表演名作《定軍山》

師法譚鑫培的梨園弟子眾多,譚派也劃分為新譚派、老譚派。老譚派代表人物王又宸,譚小培、賈俊卿、孟小茹、羅小寶、貫大元、賈洪林、譚富英等。新譚派代表人物是餘叔巖,餘繼承譚派而創造了新的老生流派。私淑譚鑫培且深受譚派薰染的著名京劇表演家有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楊小樓、 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王瑤卿。

1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寄生蟲》的上流和《紅樓夢》裡“女清客”劉姥姥的階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