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每一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那樣嚴格、那樣細緻、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了那麼多心血教育子女,卻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見的父親。”

這是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寫在《傅雷與傅聰》一書序言中的一段話。

12月29日凌晨傳來訊息,在2020年即將離我們遠去之時,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因為新冠肺炎併發症在英國去世,終年86歲。

曾經有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他(傅聰),應該知道傅雷,如果不知道傅雷,應該知道《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近40年來一直暢銷不衰,是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

《傅雷家書》表現了中國人典型的教子方式和生活態度,堪稱一部經典,字裡行間充滿著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葉永烈先生認為,《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捲的白雲,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摯樸,那樣的真,善,美。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

《傅雷家書》集中體現了作為一位父親對兒子在生活中、學習上、工作中的點滴教誨,每封家書都映照出他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傳統的道德品質,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一家的範圍,對很多家長來說,可以從《傅雷家書》中研究教育子女的理念、方式和方法。

《傅雷家書》中所展現的四大教育理念,仍是我們今天需要遵循的。

第一條:教育當以人格為主,知識其次。

這一條其實和我們現在倡導的“立德樹人”是一致的。從心理學上講,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往往將知識作為第一位,孩子人格或者品格的培養放在次要位置,由此產生的孩子心理問題和過激行為不勝列舉。

事實上,知識的習得是暫時的,階段性的,而品德則是伴隨一生的。在傅雷看來,孩子如果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也沒有關係。

第二條,民族觀念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傅雷認為,任何孤獨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文化孤獨,而文化具有民族性。在傅聰出走英國之後,這樣的書信教育方式顯得更加有意義。

第三條,求學的目的應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

這一條主要講的是學習的方法,不是去死背知識,而是應該真正懂得,內化為孩子的能力。這正契合了當下一些孩子在學習上難以達到觸類旁通,也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第四,分數與能力未必一致。

在具體的學習方面,傅雷一向不太重視學校的分數,認為分數同真正的成績往往不一致。

考試分數,是學生的命根,是老師的法寶,是考核的方式和手段。但分數並不能全部代表能力,也不能說明在某個學科上所取得的成績(能力)。正因為如此,現在推行的綜合素質評價,試圖改變“一考定終生”的考試評價制度。

還有一點,學習《傅雷家書》,可以真正感受到,“父親是孩子的獨立宣言,父親是孩子勇敢的教科書,父親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這對於如何當一位合格的父親,大有裨益。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梁山好漢綽號中的龍虎豹:5龍8虎3頭豹,分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