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起孫武這個名諱,相信大家應該有些陌生。但若提及他的著作《孫子兵法》,我想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時至今日,《孫子兵法》被翻譯成20多個國家的文字,在全世界都有著極高聲望。
此外,《孫子兵法》更是被眾多軍校作為教材使用,連外國人都如此推崇的《孫子兵法》,應該是有其不凡之處。
據說東漢末年,魏國創始人曹操,平日裡將《孫子兵法》置於身邊,閒暇之時,便以《孫子兵法》為帶兵綱要,與文武大臣反覆商議。
甚至曹操對《孫子兵法》加以註釋,更在這本書中增添了自己帶兵時一些細節的體會。
同時,《孫子兵法》還教大家如何為人處事,一些商界精英平日裡也會深讀《孫子兵法》,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可是,能寫出《孫子兵法》的孫武,再怎麼樣也是一位無往不利的大將軍,不然的話,他的著作為何能被無數人奉為經典?
如若孫武只是像趙括那樣,只會紙上談兵,那後人也不可能將孫武尊稱為"兵聖"。
翻開史書不難發現,其實孫武一生之中,似乎只打贏了一場戰役。那一生只贏一場仗的孫武,他到底是憑何寫出《孫子兵法》這部經典大作呢?
據史書記載,孫武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45年,先祖乃陳國國君田子滿。
春秋中期,陳國被滅,孫武的先祖逃往齊國。
公元前521年,孫武的祖父田憑立下功勞,被齊景公賜姓為"孫"氏。
直至公元前545年,孫武誕生後,自幼受到了良好教育。
加上齊國稷下學院文風蔚然,讓孫武青年時期便飽讀詩書,兼濟諸子百家學識之所長。
大約是公元前515年,剛過而立的孫武,經好友伍子胥的介紹前往吳國,投奔闔閭。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臂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一女,得百八十人。
伍子胥曾"七薦孫子",面見吳王闔閭時,孫武所著十三篇兵書獻上,闔閭看完後非常滿意。
不過,孫武畢竟乃外人,闔閭對他還是很是不放心。
於是闔閭為了試探孫武到底是否有領兵之才,便讓孫武留在吳國,訓練後宮180位妃子。
闔閭定下標準,在規定時間內,這180位妃子要熟悉最基本的戰爭知識,還要組成兵陣,供闔閭檢查。
孫武不負所托,將這些妃子訓練成了正規軍,因此孫武順利完成考核,也讓吳王闔閭對其大加讚賞。
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命孫武,攻伐楚國舒城。此戰,孫武幾乎是兵不血刃地率軍攻下舒城,殺掉兩位楚國將領。
自此之後,孫武同伍子胥一樣,成為吳王闔閭心腹。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公元前508年至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孫武與吳王闔閭一起率軍攻打楚國。
經過數次大戰,吳國軍隊直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最終還是秦楚兩國聯合才擊退吳國。
公元前494年,孫武與伍子胥再次聯手,擊退吳國老對手越國的進攻。
從此之後,史書裡幾乎沒有任何孫武下落記載。
按照不少歷史專家推測,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殺之後,孫武隱居鄉野,不問世事。
公元前480年前後,孫武因病去世,享年65歲。
從孫武生平履歷來看,其實這位"兵聖"或許沒有太多的戰爭經驗。
有史可考的,便是他打贏了舒城之戰,殺掉兩位楚國守將,此外,皆是他與伍子胥合力殺敵的記載,並不算作個人戰績。
那麼,為何戰爭經驗如此匱乏的孫武,會寫出《孫子兵法》這部兵書經略?
首先大家要清楚,《孫子兵法》有十三篇,共7000餘字。
這十三篇中又分為,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能寫出《孫子兵法》的孫武,必定掌握大量軍事理論。可是孫武其戰績並不突出,他又是如何懂得這麼多的兵法奧義?
按照筆者揣測,孫武應該和中國近現代軍事家蔣百里一樣,他們都是那種沒有太多直接領軍作戰的將領,卻因為自身聰穎,飽讀詩書,融合各家之所長,成為了非常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比如蔣百里先生所著的《國防論》,就準確預測了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結局。
反過頭來看看孫武的《孫子兵法》,與《國防論》似乎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朝,《孫子兵法》被趙家皇帝定為"五經首位"。與其說《孫子兵法》是兵書,倒不如說這是一本教材。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戰國初年,一手建立"魏武卒"的吳起經歷多場大戰,他也留下了一部兵法,名為《吳子兵法》。
《吳子兵法》是一本如何指揮士卒訓練,以及面對不同戰陣的破解之法的兵書,《孫子兵法》則是更加註重理論的軍事著作。
比如《孫子兵法》首先提出,戰爭不是耍小花招,而是需要指戰員用大智慧統籌全域性,才能運籌帷幄。
總而言之,《孫子兵法》這本經典著作,已得到無數名人大家力捧,細細研讀一番,必定會給大家今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無窮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