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的耶和華與古老的戰爭先知的耶和華從來就不是個全然原始的鬼神,就像人類有時為了某種一直線的發展圖式而為神打上的印記。另一方面,他也不會被精神昇華為中國或印度那種非人格的世界潛力。
▲耶和華的現身
由於前面提及的理由,耶和華在兩大整合裡也帶有某些普遍主義的特徵,只是各以不同的方式。耶和華派的整合有時候,一如常受矚目的,以相當徹底的擬人化形式來表述他。俘囚期祭司的壯觀但抽象的構想是不用說的了耶和華孵育混沌的靈以一魔術字眼就讓亮光閃現,然後單憑他的命令,日復一日,一物接著一物,無中生有地被創造出來。
耶和華首先讓前此荒蕪且乾涸的土地湧出水來,然後以土造人,再吹進他的氣息使他有了生命,接著才讓植物和動物生長出來。耶和華將這些都擺在人的面前,並交付他一件在摩西的時代及其周遭(埃及的)世界看來極為重要的事:為諸物命名。起先他沒做到一件事,那就是為人提供友好的伴侶,直到他從一根肋骨造出女人來,而人馬上就認得這是他的同類。夜涼之時,這個神就像綠洲裡的酋長般漫步於他的伊甸園中,並把人也放進來。
▲耶和華的懲戒
當人違反禁令觸摸了他的樹時,他親自審訊他,並附帶詛咒地將他斥逐以為懲罰。不過,為此他必然先得找尋和呼叫那個躲藏起來的人。同樣的,為了探看巴比倫的巨大建築,他也必須先降臨到那兒。如果他有什麼要命令或應許的,他便親自向人現身。和後來的傳說相矛盾的,他讓摩西真的看到了他的面目,並且與以色列的長老在西奈山上同桌共食。因此,他是個以肉身顯現的神,完完全全按照人類的動機行事,然而,他卻也是個創造天地的神,並且在世界的中心巴比倫展現他的力量。
此種擬人的形體,在耶洛因派的觀點看來,顯然是挺彆扭的。此派的神觀,儘管相當普及於民間,但更加受到較強烈留存於北方的古老文化的影響。對他們而言,以色列的神是至高的天神,不會在地上的人類之間遊走。在現今的版本里,他們完全略過這個天地創造的故事,而以族長傳說為開端。至於這是否原本就是如此,或者是否可能是後來的史料合併時不願採用已與當時的神觀不再相符的耶洛因派的觀點,這個問題必須暫時存而不論。總之,耶洛因整合較為偏好讓神的命令與應許出現在夢裡,或經由天上來的呼喚或透過神的使者(malak)或天使來傳達。有時這也可以在耶和華派那兒發現到。神的使者的觀念是古老的。
北以色列的底波拉之歌在對米羅斯的詛咒之處便已得知。不過,耶洛因派卻將所有傳承而來的神的顯現全都轉變成此種中間角色的出現。這是一種明顯的神學概念的建構。在後來的整合編纂裡,還有其他的神學概念構想隨同出現,而且可能是承接自古老的觀念,譬如神的非人格性的“榮光”。這特別是被利用來調和神在聖所特別是在神殿的地方化-定居的尤其是定居於城市的住民之間慣常所見的觀念,與高高在上的偉大天神的觀念。不是神本身,而是他的榮光以光燦的雲彩之姿降臨聖所。或者出現的是靈驗有效的另一種非人格性的力量,諸如“顏”,不過特別常出現的倒是像埃及那種方式的神的“名”。
▲神的懲戒
所有這些神學概念的構想由來是難以確定的,我們在此姑且不論,只有最後提到的這項,很快就會進一步加以討論。如同在所有那些未經神學修訂的民間故事裡一樣,在古老的族長傳說裡主要是人在行動,而不是如耶和華派的創世故事裡是神在行動,就此而言,此種精神化的傾向是挺契合古老族長傳說之意的。某些特別古老的顯現,因其為原始多神教的,不得不被儲存下來。不過,族長的神一般而言是個充滿神秘特色的神,人只有在一切命運註定的安排裡才間接地認識到他。就像特別以藝術手法創作的宗教小說故事裡經常製造出來的一種教化的、時而賺人熱淚的特點,最最明顯地表露於約瑟的故事和奉獻以撒作犧牲的故事裡。這種範例乃是那種導致天意信仰(Vorsehungsglauben)的理性主義之源泉。
另一方面,前述那種神學概念顯示出某種發展非人格性神力的傾向,換言之,一種如同其他各地慣見的與北以色列的神附身的狂迷一忘我特質有著內在親和性的觀念。但即使是這樣的神學傾向後來顯然還是再度被有意識地放棄了。唯有不斷提升的神的崇高是有用的,那些太過粗糙的擬人的顯現則被撇除,而神的使者的古老神學概念便永久地保留了下來,至於其他神學概念在俘囚期前雖有所發展,但也不過是殘缺不全而已。理由顯然是純粹實際的。對於遭受災禍亦即神怒迫害者提供諮詢的利未祭司的律法書已贏得其意義,而南方的清教式耶和華派與北方狂迷式的靈交與神附身之間的鬥爭也業已展開。
▲夕陽下的十字架
關於神的意圖與命令、關於祭儀與倫理的罪以及尤其是犯罪後果的預防等問題的理性教誨加以關注,已經有所發展,而此種神義論的需求必然隨著人民政治狀態的愈來愈成問題而更加顯得重要。對於民眾的這種需求,耶和華派版本里那個生靈活現且曾經親身與人類談判的神,遠比耶洛因學派較為昇華的觀念更加能夠迎合得多。人們需要可以理解的神聖裁決的動機,並因而得以援引神親身肉體的意志表達。俘因期前的先知並非透過使者而是直接地接獲他們的命令與神諭,儘管在其他方面他們顯然經常受到耶洛因派見解的強烈影響。
先知預言的首度且影響深遠的出現,乃是以北以色列為舞臺的結果。在兩大古老集成合輯為一體之際,透過現今依威爾豪森之例而多半被稱為“耶和華派的”版本,古老的族長之神和誓約同盟之神因而一再頻繁地親自現身。不止如此,與知識分子的理性需求相應和的,他如今更親自發話或與其先知辯論。或者甚至他的內在思量也表露於字裡行間。其實較古老的耶和華派的表述裡已為此提供了範例,亦即導致耶和華懲治人的墮落和摧毀巴比倫的階梯式高塔時所做的思慮。
▲大衛的禱告
不過,動機的性質起了變化。在耶和華派當中仍具影響力的、原始的觀點裡,就像在所有的古老神話裡一樣,神決意如何乃取決於利己主義的關切,尤其是神之嫉妒那威脅到他的高慢,亦即人類愈來愈高的智慧與力量。反之,在後來的編纂裡,決定性的動機則是對人類慈愛有加的關照。在曠野行進的故事的最後版本里,神便思慮著以色列人的態度千變萬化的可能性對於他們的堅定不移,他可是沒什麼信心的從而決定他要如何指引他們的路途。最後他還是一以他們的利益為考量。
無論何處,蔚為特徵的一直都是:尋求純粹人類可以理解的神的動機,並依此而加以表述出來。在其他地方也可清楚看到,主智主義昇華神觀的努力如何與實際的靈魂司牧的利益相沖突。古老的傳說自然而然地讓耶和華“後悔”其決斷與行動。撰述者的理性主義似乎從很早以前便懷疑,這與一個偉大的神的尊嚴是否相調和。因此,從巴蘭的嘴裡吐露出這樣的話語:神“並非人,不至後悔”,此語後來常常被複述。
▲摩西的晚餐
只不過利未人的教說的實際需求阻礙了此種昇華的貫徹。如果說神一旦做了決斷就永世不移,那麼祈禱、良心的反省與贖罪都是沒有用的。對律法書教師的靈魂司牧的利害關懷而言,這是令人害怕的宿命論的危險歸結,如同人們之畏懼命運的占星術的決定論。因此摩西故事的後來編纂本便讓先知借其請求來平息神的怒氣。耶和華要不基於請求、要不就是基於後悔與懺悔而更改其決定。同樣的事發生在拿單傳說裡的大衛和以利亞傳說裡的亞哈身上,當他們懺悔之後。
結語這個擬人的因而可以理解的神在當時,如同在今日,較能迎合民眾的靈魂司牧的實際需要。《申命記》綱要所找到的出路是:耶和華事先即將其行動取決於人的行為,“看哪,我如今將祝福與詛咒擺在你們面前”——做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