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大秦賦》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會痛恨趙國的丞相郭開,是這個人出賣趙國,從而誅殺李牧等良將,從而一敗塗地。實際上,趙國的失敗早就註定了,尤其是在長平之戰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具體情況,且看下文細細道來。
首先,統治階層的目光短淺,從來沒有改變。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上下包括平原君趙勝都認為趙國應該出兵,這個時候就存在一個道義問題,那就是古人說的,多行不義必自斃。恰恰就是趙國君臣的貪婪,這才導致長平之戰的爆發,最終因為趙國的國力有限和準備不足,提前和秦國開展決定國運的大戰,從而元氣大傷,並一蹶不振。若論軍事力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力在戰國時期,那絕對是佼佼者,但是困難就在於軍備和糧草補給困難。由此可見,貪婪和目光短淺,一直是困擾趙國的緊要因素,而長平之戰就是最好的註釋。
其次,郭開這些小人物只是起到催化劑的效果。其實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已經失敗,而像郭開這樣的小人物,一方面充當秦國的奸細,出賣趙國的情報;另一方面則是誅殺趙國的良將,挑撥君臣之間的矛盾等,從而分化趙國的力量,最終邯鄲被秦軍攻破。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趙國的軍隊很多都是騎兵,英勇善戰,動作迅速是其優點,但是後勤補給往往就會供應不足。故而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麼註定趙國會失敗。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秦軍將領的足智多謀,沉著冷靜,也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探討趙國滅亡的問題上,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質面目,那就是趙國從來沒有正視自己的缺點,一直沒有做好長期備戰的準備工作。故而,每次遇到秦軍的持久戰,則是由於後勤補給不足,最終都是一敗塗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