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很早的時候,我就讀過兩本家訓,一本是《曾國藩家書》,另一本便是《傅雷家書》。

如果不讀《傅雷家書》,我還真不知道傅聰。

而關於《傅雷家書》,傅聰說:“我覺得我父親追求的是一種精神價值。這一點我很像父親,……可是,只要我還活一天,就會堅持我的理想。”

“只要我還活一天,就會堅持我的理想

《傅雷家書》被指定為學生課外選讀書籍,在家書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到父親對於漂泊在外的兒子,透漏出的種種無微不至,小到一粥一飯、一針一線,大到藝術之境、國家情懷。

我曾一度以為,在如此“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下長大的孩子,對家、對國定然會有不同尋常的表現,現在看來,卻只是父親的苦心孤詣和母親的嘮叨絮聒,而對國,似乎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焉”的態度了。

在特殊時期,明哲保身固然沒有錯,作為公費留學生,傅聰私自出走英國,這或許為後來的悲劇定下了一個基調,傅雷在被批鬥的那段日子,無盡地凌辱直接導致他與妻子雙雙服毒自盡,死後連骨灰都差點不能倖免,但作為父親,他依然對傅聰發出最後的教誨:“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傅聰也曾有骨氣的:不入英國國籍,不去臺灣省,不說不利祖國的話不做不利祖國的事。這或許是為了追求理想而“叛逃”後的自我醒悟?常年在國外的傅聰,被召回國接受“教育”,或許正是這樣的“教育”,才使得他看清了許多東西,毅然決然出走英國,只是因為中國護照的原因,導致他的演出不能正常進行,於是,自食其言,為了藝術,加入了英國籍。

李雲迪

很多在海外的華人,屢屢揚言因自己的膚色感到“羞愧”,今天也有無數加入外國國籍的曾經中國人,一邊享受國外的生活,一邊在曾經的祖國大撈錢財,想想,這是一種悲哀!

我們的教育下,太容易形成崇洋媚外,也更容易認同“外來的和尚好唸經”,不管這和尚是地地道道的外國人,還是曾經的中國人,他們順風順水、獲得更大平臺和資源相比而言,要便捷容易得多。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立志成為外國公民,豈容你還貪婪中國土地?這情節,傅聰是很明白的,他的死,其實真不管中國人什麼事兒!至於有人說郎朗、李雲迪等人都發文悼念,原因,其實你懂的!

無論郎朗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音樂奇才”,還是李雲迪有著“巨星的風采”,在傅聰看來,他們的技術沒什麼,精神卻不一定,苛求他們,也許太不公平,如今只求個人利益比比皆是,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值得警惕。

郎朗吉娜

“重情重義”,構成中國人血液中的成分,敬畏死亡,也是文化基因下的必然,傅聰之死,我們儘管可以投去惋惜與哀悼,卻也可以表達複雜成分下的個人情愫,兩極分化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看莊子從順應自然論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