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它在世界文學界的地位沒人不知道,這是一個對作家寫作付出的最高肯定,也是無數作家一生中夢寐以求的目標。
作為首位中國本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莫言的名字,相信今天的中國人沒人不熟悉。但估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莫言的成名,其實不是從2012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開始的,早在1988年,隨著張藝謀的《紅高粱》火遍大江南北,莫言就開始出名了,不過《紅高粱》電影實在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看起來全然已經變味了,所以深入瞭解莫言的人不多,真正讓他大紅大紫、家喻戶曉的還是諾貝爾文學獎。
早些年看莫言的書,說句實話,開始還真不喜歡,也許是因為還年輕,也許是因為人生閱歷還不夠,也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那一代人艱難的那個年代,無法感同身受。另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本人是一個動物保護主義者,用現在很多人的流行語言來說,就是聖母婊。
沒辦法,對於動物的無助永遠是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改變不了,現在家中還收養了五條流浪土狗和十來只流浪貓。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對於莫言很多書中那些對待動物殘忍行為的描述實在看不下去。
如餘佔鰲和丫頭戀兒第一次滾床單的時候,竟生生讓自家的那隻大騾子在滂潑大雨中前腿陷在窗前泥地裡三天而差點斷折。還因為騾子在視窗求助的眼神不斷看著他,甚至還想開槍把騾子殺死。在我當時的眼中,這哪裡是什麼狗屁的熱血漢子,就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王八蛋。即便他殺了那麼多日本人也掩蓋不了我的惡感。
在莫言的書中,諸如此類的情節很多,例如餘佔鰲帶著兒子把五百發子彈硬塞進小山羊的肚子裡,還把肛門縫上,最後到野外讓小山羊拉出來後,扔下奄奄一息的小山羊揚長而去。還有送軍糧過程中,餘佔鰲兒子親手槍殺與自己感情深厚的母驢這些等等,那種冰冷、那種無情看的人真的心情沉重,長嘆無語。
其實自己也明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個還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歲月,在那個文明還沒有真正進入的時代,這些行為都是當時非常普遍和正常的行為。自己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人和事件。但不知道怎麼的,仍覺得莫言的作品看不下去,或許就是因為這些人性中冷漠冷酷冷血的畫面。
又過了很多年,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人的漸漸成熟,終於開始理解生命中許多的無奈、人性的複雜程度和自然界的天道法則,也慢慢開始重新理解莫言的作品。發現莫言的作品,彷彿就是另一種天道,他靜靜地站立在一個高度,以一種漠然的眼光看著人世間的悲苦,再把它們記述下來,讓世人自己去領悟,去評判。
當你讀過加西亞的《百年孤獨》等作品後,或許你會明白這才是一個大師應該有的寫作態度,在他們的作品中會有著悲憫的情懷,但這種情懷只是或隱或現地淡淡隱藏故事的背後,而絕不去加以評說以影響讀者,他們只是用一種上天的俯視眾生的態度來靜靜記述。來讓世人自己去體味、去品讀。
隨著生命的成長,今天的自己已經開始喜歡上了莫言的作品,對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莫言的每一本文字作品,背後都是一個恢弘的大時代,他靜靜的記述讓無數人看了也許有無數的解讀,而本人最深刻的最主要的解讀之一就是飢餓,他的作品中的苦難和深度厚度也許一切都是源於他成長那個年代的飢餓。
莫言一次被採訪的時候曾說到:"吃喝拉撒睡,是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內容。我五六歲的時候,是整個中國最飢餓的時候。我是餓怕了的人,對糧食有著最深厚的感情。到現在,我每次都會在超市的米糧櫃檯流連忘返,用手撫摩著綠豆、大米,就會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我常常在睡夢中,夢見自己在搶購糧食。飢餓和孤獨來自我對童年、故鄉的記憶,所以是我的創作源泉。"
從沒想到,飢餓原來也可以讓人產生出如此偉大的創造力來。看完這段話,我終於明白了莫言的作品為什麼對人世間的認識那麼深刻,為什麼他能站在一個生命的高點上來漠然俯看世間的那些芸芸生死。就是因為飢餓,當你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的時候,自然會讓你的思想開始超脫。
莫言出生於1955年,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那代人成長過程中,是我們國家最艱苦的一段歲月,而莫言基本都經歷過了。如果你仔細看莫言的作品和訪談錄,你會經常看到飢餓這個場景和畫面,《蛙》裡邊的孩子們吃煤的場景,《母親》裡面的母親把生豆子儲存在胃裡再吐出來給孩子的場景,《豐乳肥臀》中上官求弟飢餓之下吃生豆子把自己脹死的場景。那一個個畫面,那一段段不帶任何感情的描述,卻讓今天的我們看的觸目驚心,看的震撼不已。
莫言年輕的時候
飢餓的感覺彷彿已經是刻進了莫言的骨子裡,在那段艱難的成長曆程中,讓莫言對小時候村裡的糧食保管員尤其特別印象深刻,曾多次在小說、散文甚至演講中提及。不僅是他自己,還包括在他的作品裡的村人,也全都對糧食保管員敬如神靈。甚至有部作品中一個老師認為某個學生很不聽話,開口便問道:"你爹是糧食保管員嗎?"
"糧食保管員",也稱"倉庫保管員",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這個崗位如果放在今天,估計和小區保安的職權差不了多少,地位反正絕對不高。但對那個飢餓時期的農村孩子莫言來說,這類保管員可真是如同"天神一般"的人物。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他們是離當時最缺乏的糧食最近的一群人,因此他們可以就高人一等。人類正常的尊嚴在生存的最低標準面前已經不值一提。
莫言曾在日本福岡的一次演說中講過這樣的一段往事:
莫言和村裡的一群小孩為了從村糧食保管員手中得到一塊小豆餅,保管員說,誰學狗叫學得最像,豆餅就賞賜給誰。於是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學狗叫,莫言也一樣。但孩子們都學得很像,最後導致勝負難分,保管員便將那塊豆餅遠遠地擲出,孩子們便如群狗爭食一樣地蜂擁而上,保管員在旁邊得意地哈哈大笑......(大意如此)
不過莫言講這件事的時候,並非刻意渲染這個村糧食保管員的小人嘴臉,而是重點強調他父親和爺爺得知此事後對他的教育:做人要懂得廉恥。但我們也能從這些畫面看出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
或許正應了那句千古名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當年也正是杜甫一生悲慘的遭遇,才讓他留下了那麼多的千古名句。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璀璨的一筆。莫言也是如此。童年的飢餓和苦難就開始讓他開始感知人生的艱難,看到人性的複雜,認識到了作為人生存的最低標準的低的可憐。
這些成長階段不斷經歷的的苦難和看到悲情,才讓他有更多的思考和領悟。才能讓他寫出這些這麼有有深度、直擊人心的好作品。可以說,莫言的書,年輕人是不容易看懂的,只有對那段歷史有過了解,有過對歲月的沉澱的人才能看的懂,並投入進去。
下面講講自己父親的故事,估計很多人會感同身受。
父親還是比較幸運,沒有經歷過莫言經歷的那段困難時期,父親童年時社會已進步到了聖人所說的"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的理想階段;他也沒農村生活的經歷,沒有機會被糧食保管員戲弄。但當時的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糧食供應還是定量的,有時依然會吃不飽。在他的記憶中,也有類似糧食保管員這類"神一般"的人物,那就是爺爺單位食堂的炊事員。
炊事員在那會可是個非常受羨慕的職業!但對於父親來說,敬畏炊事員的原因還是驚歎於他們打飯菜時的手型,那手腕抖動的一招一式,簡直如舞臺上花旦的水袖技法,變幻莫測。碰到普通職工,他們的用勺大抵平和,不偏不倚;遇到廠長或有權勢者和親友,他們會極有技巧地飛快而準確地將大鍋中最有價值的幾塊肥肉撈到、滿滿一大勺打到對方的飯盒裡;
但如果是碰到他討厭的人或單位里正在改造的"五類分子"及子女,那麼,他們的手腕會稍微輕輕地一小抖,便可讓你這頓飯從剛夠吃變成只能吃個半飽......,所以,每次到單位食堂打飯,每次排隊到父親跟前,年紀雖小但已初具城府的父親就會用銀鈴般的聲音無比天真可愛地叫"王叔叔"、"劉阿姨"......
莫言當年曾為了一塊豆餅而失去廉恥,父親也曾為能從食堂的大鍋中多撈一點而失去童真初心......,說這麼多,真正是想說的是我們的父輩有多麼不容易,今天的好日子,大家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