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讀到好書,我就習慣於在上面做各種記號。

時下人心浮躁,不能專心讀書,遇到了好書也不能耐心閱讀欣賞,追著情節直奔結果。似乎知道了結果,自己就是個聰明而智慧的人了。人們忘記了讀書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學習語言,讓自己的語言也豐富美妙起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讀文學書就是要讓自己的語言脫俗,有更藝術的表達方式。

我想在這裡展示一下讀書的詳細過程。希望更多的讀者能耐心讀書,掌握讀書的節奏。

同樣是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古華的《芙蓉鎮》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放在一起,《芙蓉鎮》在語言上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作為讀者,我很想把整本《芙蓉鎮》都背誦下來,因為語言太美了。

真的有這麼美嗎?是的!真的很美!美到可以成為現代文學的典範!自魯迅開創白話文以來,我就沒讀過這麼優美的語言。在我看來,只有古代的文學大家關漢卿、曹雪芹這類人物,在語言上才與古華是一個級別。但,他們都是古人了,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差別太大。

古華的名字也較有意思,他本名羅鴻玉。他為何用“古華”這個筆名呢?一直也沒有人來說這個事情。在我看來,他對自己的語言是非常自信的,其華美超越或趕上了古代最優秀的作品,所以叫“古華”。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古華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幾乎每出一篇作品就獲獎。但他並沒有在文學事業上繼續發展,而是移民加拿大,做傢俱生意去了,從此淡出了國人的視野。1942年出生的古華,至今已經快80歲了,仍然不見他有什麼文學新作出版。

閒言少敘,還是看他的小說吧!

謝晉導演了《芙蓉鎮》電影,也在這裡留下了筆跡。

劉曉慶、姜文主演了電影《芙蓉鎮》

下面是我在讀書時,情不自禁地進行了圈點批註,這一頁書我反覆讀了近十遍。雖然還不能背誦下來,但所述內容已經在腦海中成了優美的風景圖畫。

不到一頁的文字,生動描述了芙蓉鎮的地理風貌。層次分明,由大到小,由遠處宏觀、近處細觀,詳處微觀。像電影裡的鏡頭,由遠拉近,邊拉鏡頭邊詳細地解說。

從遠看,讀者就像面對著全國地圖,能找到小說描寫的具體位置。芙蓉鎮地處“湘、粵、桂“的交界處,也就是廣東、廣西、湖南的交界處。

真實的芙蓉鎮,的確如小說中所寫,如半島一樣三面環水。

開篇的第二句話就連用了四個成語“商旅歇宿、豪傑聚義、兵家必爭、關隘要地”。語言簡潔到令人歎為觀止。他用的是商旅歇宿,而不是商旅歇腳。如果換個語言羅嗦的作者,極可能把這“商旅歇宿”寫成:“客商遊人不斷,多在此處歇腳住宿”。

稍近一點兒再看,左邊一條小溪、右邊一條小河繞著鎮子流過,流到南面,小溪與小河匯成一條河流,把平壩地塊割開了,這個地方就成了三面環水的半島形狀。用古華的語言就很簡潔了:“一溪一河兩條水路繞著鎮子流過,流出鎮口裡把路就匯合了,因而三面環水。

然後,寫到了小鎮的向外交通:往南可去廣東,往西透過一個石拱橋可以到廣西。到此為止,較為宏觀的描寫就完成了。

近處再細看,小鎮較為代表的景觀就是沿河的木芙蓉樹,荷塘裡的水芙蓉。

這水木芙蓉是怎麼來的呢?

古華原句“不曉得哪朝哪代,鎮守這裡的山官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說是附庸風雅圖個縣誌州史留名,命人傍著綠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幾長溜花枝招展、綠蔭撫岸的木芙蓉,成為一鎮的風水。

此句中,也有精美語句,“附庸風雅圖個縣誌州史留名”,“花枝招展”“綠蔭撫岸”都是簡潔又生動流暢的表述。用一鎮的風水,概括了這些景物在小鎮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河水果然是綠豆色的,作者所言不虛。

寫完了木芙蓉,又寫到水芙蓉:

又派民夫把後山腳下的大片沼澤開掘成方方湖塘,遍種水芙蓉,養魚、採蓮、產藕,作為山官衙門的“官產”。

寫到這裡,把木芙蓉、水芙蓉的來歷和方位都寫清楚了。

那麼水芙蓉、木芙蓉所產生的景色、物產是什麼樣的呢?就是下文了。

每當湖塘水芙蓉競開,或是河岸上木芙蓉鬥豔的季節,這五嶺山脈腹地的平壩,便頗是個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了。

水芙蓉,也叫荷花,或者叫蓮花。

這短短的一句中,用了“水芙蓉競開”“木芙蓉鬥豔”“五嶺山脈腹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字字璣珠,朗朗上口,既有畫面感,又有音樂感。

後面就寫到微觀下的水芙蓉與木芙蓉。

木芙蓉簡單寫的,只寫了“根、莖、花、皮均可入藥”。對水芙蓉寫得詳細而生動。

“上結蓮子,下產蓮藕”。

此句看似簡單,卻是帶有古代詩詞的對仗,是詩詞化的現代語言。

“上結”對“下產”,“蓮子”對“蓮藕”。

這種詩詞化的語言,是這部小說的整體語境風格。雖然沒有處處對仗,但內在的風格追求是一樣的,只是這一句非常明顯。將現代語言的語境詩詞化,這是非常可貴的嘗試,既保留了古代詩詞的簡潔工整,又有現代文的通俗流暢。

後面的這句有點瑕疵,我在書頁上作了修改。

前面用句號分開,將描寫綠葉的句子作為一個單句,在語法上說得通,也更容易閱讀和理解,我改完的句子是這樣的:

“翠綠色的肥大葉片圓圓的,銅鑼一樣蓋滿了湖面。”

“圓圓“兩個字是不是要去掉呢?銅鑼肯定是圓的,在讀者的印象中一現出銅鑼這個詞,那圓圓的感覺已經出來了。所以,我認為“圓圓”兩個字是可以省略的。

原句是“就連它翠綠色的銅鑼一樣圓圓蓋滿湖面的肥大葉片”

改過之後的句子,與原句比較,是什麼效果,讀者可以自己分析比較了。

往下就是寫葉片的種種景象與人們拿綠葉做了什麼用途。既然對綠葉進行了如此細緻的描述,就可以把描寫綠葉的部分與前現的“上結蓮子,下產蓮藕”斷開,作為一個較獨立的部分來寫。所以,前面用句號斷開是可以的。

也可讓蜻蜓在上面立足”,“也”字就可以省去不用了。接下來說是“青蛙翹首、露珠兒滴溜”。用詞簡潔,形象生動。青蛙是仰著頭的,似乎在張望,那露球是在荷葉上滴溜溜滾動的。

採摘下來的綠葉可以包飯、蓋籃子、蓋貨擔、當遮陽的帽子,生動地描述了這大而肥圓的綠葉有諸多用途。人盡其才也許困難,物盡其用還是能辦到的,人類天生就有這個本領智慧。

最後一句為點睛之筆,指出了芙蓉河、玉葉溪、芙蓉鎮這三個名字的由來。

透過以上的文字,我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遇到好書要認真讀。讀書不在多,走馬觀花式的讀書,讀了也會忘記,等於沒讀,也不會享受到深入閱讀的樂趣。

像《芙蓉鎮》這樣的佳作,讀第一遍可能會非常快,隨著故事情節走了。對語言的欣賞是談不上的。多讀上幾遍,再拆分開來,認真地一頁一頁地精讀,像中學生讀語文書教材中的課文一樣,分析每一句,每個詞。這樣的閱讀才會真正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

這麼好的書,囫圇吞棗地讀,也太浪費了。

精讀全書之後,合上書本,也能把整本書用自己的語言默唸出來。如此練習,古華的語言就會有一部分精華或者是風格,內化到自己的語言系統當中。

遇到好書,就用這種方法精讀,一本一本地累積起來。在自己寫作的時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加以應用。經過長期的積累,就會把眾多優秀的語言大師的優點融入自己的作品當中,加上來自民間和實踐的語言,與自己的思想感情交織融化在一起,就能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有了優美的語言,寫出的作品一定會讓讀者耳目一新。就是投稿,也會打動編輯,一投即中。這就像是一個人,她既有豐富純潔的思想情感,又有美妙絕倫的外表,這風華絕代的佳人,誰見了會不喜歡呢?

1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客觀地說:宋江應不應該被招安?就不考慮下他的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