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李曉陸

銅鏡作為古代人類日常生活用器,最早要數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齊家文化的銅鏡。銅鏡的歷史,也是人類發展的歷史。從同一地生產的歷代銅鏡上,也可窺見一個地方鑄鏡的興與衰。

皖南自古就是盛產銅和錫等礦產。青弋江和水陽江歷史上曾被稱為“淮水”。西周王朝屢屢征伐的所謂的“南淮夷”正是指這一水系範圍(南淮夷是具體的方位,是周人按地望稱呼)。征伐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銅資源。周厲王時的青銅重器“翏生盨”上銘文:“王徵南淮夷……孚(俘)戎器,孚(俘)金,用作旅?”“戎器”應是指青銅器或兵器。“金”非現在意義上的金,古時稱銅。可以想象,當時的西周王朝垂涎皖南的銅資源,屢屢征伐,為的就是“金道錫行”,打通銅資源的暢通無阻。

而皖南名邑古宣州早在戰國時就有記載。現珍藏在安徽省博物館裡的國寶錯金鄂君啟舟節上,就有“爰陵”銘文。經專家考證,“爰陵”就是古宣州的最早的稱謂。秦代時,古宣州(宛陵)隸屬於鄣郡(郡治在現在的浙江安吉)。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更名鄣郡為丹陽郡,郡治改設在宛陵,轄有17縣之多。而到了東漢永和四年(139),在丹陽郡南部設宣城郡,建和元年(147)撤銷,併入丹陽郡。西漢時,丹陽郡正因為盛產銅,就設有全國唯一的銅官。在這樣一個盛產銅的地方,是否也是一個鑄造銅鏡之地呢?

我們先來看看怎樣界定一個地方是鑄造銅鏡地的。目前學術上有這麼三種方法界定:

一是要有明確的古代銅鏡鑄造地遺址。現在全國僅有近二年發現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齊國故城內的今闞家寨村南一帶遺址,證明是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銅鏡鑄造作坊。這也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唯一一例古代銅鏡鑄造作坊遺址。顯然這一方法雖然準確無誤,但發現遺址非常困難。

二是史書典籍記載。如《新唐書》:“揚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金、銀、銅器,青銅鏡……”。《資治通鑑》:“江都郡丞王世充獻銅鏡、屏風。“(江都郡唐時也指揚州)《舊唐書》:“太原府,太原郡本幷州,開元十一年為府,土貢銅鏡、鐵鏡……”由此知,唐時,揚州和太原曾鑄銅鏡上貢。

三是銅鏡自身上的銘文。如漢時的丹陽銘銅鏡:“漢有善銅出丹陽……”和“新有善銅出丹陽……”。在沒有明確鑄鏡遺址和相關文獻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就是銅鏡上的銘文地丹陽郡所鑄。

在漢代眾多的精美銅鏡中,丹陽銘銅鏡以其精美的紋飾和精良的鑄造工藝而名冠天下。丹陽銘這一在漢時唯一以郡名為招牌的銅鏡,開創了商品廣告的先河。筆者有幸藏有一枚丹陽銘銅鏡(如圖)。雖歷經2000年的歲月,如今依然神采奕奕,仍具備照容功效。只不過在漢代時是銀白色的,在南方獨有的地理環境侵蝕下,現已變得黑如墨亮如漆的黑漆色了。

透過銘文“新有善銅出丹陽”分析,我們知道,銘文“新”乃王莽篡漢所建的新朝,僅15年,是我國古代統一王朝最短命的一朝。而同一風格的“漢有善銅出丹陽”銘文的“漢”也僅僅是在王莽把持下的漢朝了。王莽時的古錢幣,是我國古代最為精美的錢幣。同樣,能確認這一時期的銅鏡也只有丹陽銘銅鏡。透過對丹陽銘銅鏡上銘文分析,我們知道,這一鏡種的銘文字型都基本一致,都是瀟灑飄逸的懸針篆。而這一精美的書法藝術,她所體現的美感,受到歷代文人墨客推崇。針對丹陽銘銅鏡的紋飾進行研究發現,這一銘文鏡,基本上都是博局鏡(或稱規矩鏡),或是簡易博局鏡。博局紋鏡最早出現西漢中期,終於東漢早期。最為流行是在王莽前後。

博局鏡中主體紋飾是博局紋,即鏡鈕外一個方格,方格四邊中點各出T形紋飾,與其相對為L形紋飾,方格四角外相對V形紋飾。TLV這種排列組合是固定和有規律的。日本學者根據TLV頗是我國木工用“規距”,首先提出規矩紋。歐美學者以紋飾像英文字母TLV,則習慣稱為“TLV"紋。我國學者根據博局鏡上的銘文“刻婁(鏤)博局去不羊(祥)”和漢代六博棋藝的棋盤與該紋飾如出一轍,遂定為博局紋。安徽省博物館藏的一漢代漆棋盤,就是博局棋盤。由巢湖出土。六博是由雙人對弈的遊戲,在漢代非常盛行。六博博具還時常被用作嫁妝和隨葬品。人們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甚至也張設博局。將博局紋飾用在銅鏡上實為一種審美價值取向。至於TLV各有什麼寓意,學術界還存有爭議,至今沒有權威解釋。但國內外學者一致認同:其紋飾具有某種數術和變數,是古人一種宇宙觀。

丹陽銘銅鏡上除了有神秘的博局紋和各種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羽人外,在鏡緣上還飾有精美的各種變體和誇張的奇禽異獸紋飾。最為著名的有九尾狐和辟邪等祥瑞之獸。據古文獻記載,大禹遇白狐而成家室。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家成室,我造彼昌。”筆者所藏丹陽銘銅鏡,直徑11.5公分,黑漆古皮殼。鏡背的銘文為:“漢有善銅出丹陽,取之為鏡清如(明)”由於直徑較小,括號內的明字省略。此鏡的鏡緣平雕了精美極富動感和藝術誇張的羽人、龍、瑞獸及卷草紋。羽人是神話傳說中的神仙形象,似人似獸,身上長毛或有羽翼,手中執有靈芝仙草,仙風道骨,在天地間遨遊。羽人往往接引人昇天入仙。丹陽鏡上飾有羽人形象,反映當時漢人昇仙思想十分流行。這與當時的漢代皇家尊崇道教史實相吻合。丹陽銘銅鏡上的紋飾,除了給人在視覺上美感外,更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在2011年江蘇寶成秋季銅鏡拍賣會上,筆者有幸在拍賣現場目睹了一枚直徑14公分丹陽銘銅鏡創下了80萬人民幣的高價。此鏡為浙江一銅鏡大家拍得。何故創下天價?一流品質使然。

古宣州除了漢丹陽銘銅鏡外,還是否有其他朝代的銅鏡呢?翻遍所有銅鏡目錄,鮮有記載。就在筆者苦苦尋覓之中,突然得到一藏友有此鏡的資訊。藏友知我喜好銅鏡,開出高價。怎奈,看到鏡背上有疑似鎏金之色,欣然納入。經仔細研究,這一疑似鎏金銅鏡,非鎏金工藝,只不過是在特定地下環境下,逐漸形成的。此鏡鑄造年代為南宋時期,直徑13.7公分,圓鈕。鏡背是六出葵花形,鏡背有雙線長方框。方框內有兩豎行十字銘文:“宣州王家真正青銅鏡子。”從這十字銘文中透露出這樣一種資訊:當時的宣州境內,鑄鏡業非一家兩家,可能很多。甚至有冒牌的李鬼,為了能在競爭中取勝,打擊冒牌,便有了“王家真正青銅鏡子”這樣一種銘文。

從銘文“青銅鏡子”還可以看出,此鏡當鑄於1162—1166年的4年內,彌足珍貴。南宋時,大多稱銅鏡為照子。何故?那時因為要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而此宣州銘銅鏡的銘文“鏡子”卻不避諱,是何緣由?《宋史•禮志》記載:“(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禮部、太常寺言:‘欽□宗付廟,翼祖當遷……所有以後翼祖皇帝諱,依禮不諱。’詔恭依。”按照紹興三十二年(1162)的規定,“敬”字可以不避諱之後,在商號銘文鏡上出現了“鏡子”字樣。但到了紹熙元年四月(1190)又重新頒佈“敬”字要避諱,於是“鏡子”又重新稱為“照子”。因此,在銘文鏡中,凡是出現有“鏡”字樣的,應該都就是紹興三十二年至紹熙元年(1162—1190)短短28年之間的產品。“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宋孝宗趙昚在進皇宮之前,曾駐在寧國軍轄區內。依宋朝慣例,凡是皇帝登位前居住之地(時謂潛邸)或出生地皆升格為“府”一級地方政府,寧國府由此而產生。《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升宣州為寧國府。”由此,銘文為“宣州王家真正青銅鏡子”的銅鏡當鑄於1162—1166年,但也不排除民間繼續使用宣州稱謂的可能。

▲宣州銘銅鏡區域性

宣州銘銅鏡雖然珍貴,但其品質卻不高。從此鏡可明顯看出,古宣州的鑄鏡由漢時的鼎盛滑入低谷。鑄鏡工藝呈衰敗之勢。且不說,鏡背紋飾由繁複美感的滿工到簡易的素面,就連鑄造工藝也每況愈下。商代婦好墓出土的銅鏡過於簡單而粗糙,那時因為銅鏡還處於摸索和探尋之中。到了戰國時期,銅鏡的銅錫比例已完全掌握,所以戰漢唐的銅鏡是銅鏡史上的幾大高峰。

而經歷了晚唐和五代的戰亂,民間的鑄鏡匠人銳減甚至是絕後,銅鏡的銅錫比例配方似乎突然在民間蒸發。從流傳下來的宋代銅鏡看,遠遠不如戰漢唐銅鏡。漢丹陽銘銅鏡和南宋宣州銘銅鏡相互比較,紋飾暫且不論,僅皮殼而言,不能同日而語。南宋時,湖州鏡和宣州銘銅鏡一樣都是素面文字鏡,可湖州鏡卻風靡一時,其影響之大,超出想象。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有出土湖州鏡的資訊,甚至是朝鮮、韓國和日本都有出土湖州鏡的報道。湖州以鄰近臨安(京師杭州)地理優勢,成為全國的鑄鏡中心。在此環境下,宣州還能有鑄鏡一方天地,難能可貴。應當說到了南宋時,古宣州的鑄鏡業是和大環境是一樣的,都是呈衰敗之勢。

從漢丹陽銘銅鏡到南宋宣州銘銅鏡,呈現了古宣州鑄鏡業由盛而衰,反映了戰亂給鑄鏡業以破壞作用。

(作者系宣城市郵政局職工,宣城市收藏協會理事)

製作:童達清

1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人類必將迎來真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