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道德經》第三章 無為妙用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今天,進入《道德經》第三章的第二個層面中

首先,從修煉者的角度來看“不尚賢”。

這裡的“尚賢”是指具有比常人更強之能力的人,“不尚賢”就是不推崇超常的特異功能。這從安全形度來講,就不會出偏乃至走火入魔;不會對各種奇珍異寶產生衝動;也不會對身體產生偷盜行為。

相反,如果執著,則會使身體產生追求神秘現象的狀態,這是修煉中的大忌!因為這種思想本身會讓人產生偏差,所以一定注意不要使自己產生窺伺其它空間資訊影象的慾望,這也是“使民不為盜”。這樣沒有貪求的慾念,就不會擾亂身心;這樣沒有偷盜的慾念,心神反而能夠安定。只有在無為的狀態中,才會與無窮無盡的、空空的大道相合,才能返歸宇宙之根。

其次,“不尚賢”是老子揭示的人道規律,而不是給別人一個治國的原則。

如果強迫一切人“不尚賢使民不爭”,本身也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所以老子不是在這裡向人類提出什麼治世方略,這一句“不尚賢使民不爭”說的是從道的角度來讓世人覺知:每個人都是道造化而來的,每個人都是道、都是光、都是無限的創造、無限的愛。因為人最需要的其實不是財富、不是名位、不是權力,也不是讓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不是統治別人、駕馭別人、超越別人,而是擁有一顆屬於自己的心——這是一顆恬淡自在的心,這是一顆能感受到個體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的心,這是一顆自由、清淨、飽滿的心。聖人最讓人敬仰的,除了他們偉大的、利眾的行為之外,就是這樣的一顆心。

所以老子的“不尚賢”永遠立足於探討自己心之用的理性實踐。這個“用”就是治世、治天下、治人心,但又無世可治、無天下可治、無人心可治。因為只要人類自己調整好自己的心,就等於治好了世界、治好了天下、治好了人心。

再次,這個世界的很多差異性,表現在社會分工的不同上,而不是人與人有本質的區別上。

有的人適合經營理財,上帝就把財富委託他來管理,並藉此服務社會;有的人適合掃地,上帝就把一方環境委託他來管理,並藉此把潔淨迴歸大地。有的人適合當領袖、當總裁、當老師、當律師、當企業領導,也有的人適合當廚師、當鉗工、當營業員、當工人——每個人的生命之花是不一樣的,有的綻放猛虎之威武,有的綻放兔子之可愛,有的綻放清水之柔弱,有的綻放參天大樹之壯觀,也有的綻放出小草之芬芳……所以,老子的“不尚賢”是讓我們永遠注目於自我“知”中的“道”,注目於生命如何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力,這才是根本大事!所以這條路不是為了標榜賢人的榜樣作用,而是為了解讀出人人都有一顆賢人的心。

人的使命是什麼?

《道德經》第十三章中告訴我們:我們的使命就是“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人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天賦、我們的一切最終都帶不到另外一個世界,所有的財富與智慧都是來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彎彎曲曲、參差不齊的生命,只要在體上用心,恪守己心,注目於自己是道、是光、是無限的愛、無限的創造,就都能容易見到自己生命的光輝。

2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永泰莊寨形成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