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

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多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家書·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卞孝萱編)

這篇家信,是鄭燮(1693—1765,燮,讀音同“謝”)向他的弟弟傳授學習方法時寫下的,同時,信中也嚴厲批評了當時一些不好的學風。

文章認為,有過目成誦的天賦,能夠博聞強記,本來是一件好事,對於學習有更大的幫助。但如果憑藉這點天賦誇耀逞能,那就壞事了。

只有勤奮不倦的人,才能認真學習,才能探究到真知識。如孔子、蘇軾,他都是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有過人的聰慧和驚人的記憶力,但他們依然勤學不輟,孜孜以求,值得人們學習。

如今有些人自恃有過目成誦的本事,僅僅匆匆過目,就以為將書讀通了,這卻是天大的誤會!典籍浩如煙海,文獻汗牛充棟,哪裡可能什麼都讀,什麼都記呢?這既不可能,又無必要。果真這樣,把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匯於腦際,自己反倒要成為糊塗蛋了。

所以,讀書不能僅僅依靠記憶的天賦,而要勤學苦練,深入鑽研,直到掌握精義才算學通了;再者,要學習優秀的東西,如經典名篇,這樣就便於舉一反三了。鄭燮之論,可謂經驗之談,其啟發性是不言而喻的。對於我們今天讀書發問,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出身破落的地主家庭,四歲喪母,靠乳母和姑母撫養成人。板橋幼時好學,康熙年間舉秀才,雍正十年(1732)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

他於乾隆七年做山東省範縣知縣、曾攝朝城縣事,十一年調任濰縣知縣,十八年罷官回鄉。在任縣令期間,他給堂弟鄭墨所寫若干書信,談學論道,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石刻拓片《難得糊塗》

鄭板橋的一生,經歷了賣畫—從政—再賣畫的曲折道路。鄭板橋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人格的影響,所以總想為老百姓辦點好事,最終卻因得罪貪官汙吏而歸鄉守貧。

鄭板橋擅畫蘭竹,工書法,能詩文,有“詩、書、畫”三絕之稱。鄭板橋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鮮、李方膺、羅聘並稱“揚州八怪”。他的座右銘“難得糊塗”,在後世很有影響。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評《大秦賦》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