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善謀事者,人生處處是機緣,不善謀事者,人生處處是阻礙。
對於善於謀事的人來說,身邊處處是可用的條件,而不善謀事者,會在生活中找出無盡自己可以不用進步的理由。
人生是否能做成事情,不是在於你擁有什麼,而在於你本身的頭腦和思維,有智慧的人能夠在困境下絕處逢生,抓住不易發現的細枝末節,以此找到突破的機緣,所以在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覺的地方也會藏著他們所需要的生機。
由此可見,真正決定一個人生活狀態的並不是你擁有了什麼條件,而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思維。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惜寸陰者,乃有凌鑠千古之志;憐微才者,乃有馳驅豪傑之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珍惜短暫光陰的人才能有遠大的志向,尊重微末才幹的人,才能贏得天下豪傑之心。
難題之所以成為難題,並不是因為它不能解決,而是大多數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存在負面情緒,導致自己無法從細節之中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用人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人總抱怨自己身邊沒有可用的人,根本原因則在於你沒有容納他人的胸懷與智慧。
《道德經》之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己於道”。
水處萬物之下,能容納萬千河流,沒有主觀選擇,而是坦然接受所有河川,匯到一起之後才形成水本身博大的力量,如果用人能如水一般的智慧,即便面對一個只具備微末才幹的人,也能從內心去尊重和賞識。
如果有這樣的寬廣胸懷,有什麼人是你不能接納的,又有什麼人在你身邊不能發揮才幹呢。
不管是用人還是謀事,要善於發現有利條件,也就是發現人才,更要善於用人才,做到人盡其才,各安其位之後,才能出自己成就大的事業,不管個體充滿著多少智慧,如果脫離了群體都很難塑造成就。
就像當時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向眾臣問道:“各位將領,我起兵時不過幾百人,歷經大戰七十,小戰四十,最後擁有天下,而項羽勇猛無敵,還有雄兵百萬,最後卻死於烏江,失掉天下,你們說說是什麼原因?”
很多人七嘴八舌的議論,有人說項羽殘暴,有人說項羽有勇無謀,劉邦聽了就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是我取勝的真正原因,而項羽只有范增一人可用,但是還對范增有所猜忌,這就是失敗的原因。”
二、《素書》說: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土地貧瘠的地方不會有大的物產,水淺的地方不會有大魚遊動,禿樹枝上不會有大的鳥類休息,林木稀疏的地方也不會有大的獸類居住。
賢才能不能發揮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在於君王是否有足夠大的胸懷,能容納和尊重賢才存在,只有真誠的接納對方的時候,才有可能發揮這個人應該有的功效。
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大多數人用人的時候,在看到這個人優點之前,就被這個人的缺點阻礙自己瞭解對方的過程,而這也扼殺了發揮這個人才能的可能性。
如果總是抱著一副自以為是,恃才傲物的態度去對待那些存在缺點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談得上善於識人用人呢。
秦穆公最初見到百里奚的時候,百里奚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他問百里奚多大年齡,百里奚說:“還不到70歲。”
秦穆公嘆了一口氣就說:“先生可惜太老了。”
百里奚回答:“大王如果派我上山打虎,我確實是老了,但是要和我坐下來商討國家大事,我比姜太公還年輕。”
當幾番長談之後,秦穆公才感到百里奚確實是一位難得的奇才,於是心悅誠服的請他當相國,後來正是得益於百里奚的輔佐,秦國在經濟和軍事上才得以快速提升實力,很快稱霸諸侯。
對於其他人來說,可能看到一個已經白髮蒼蒼又毫無建樹的老人,便會嗤之以鼻,更不會想到對他有所尊重和重用,但是當秦穆公真正接納了百里奚之後,才發現他身上有他人不具備的智慧,最終也因為他的智慧而稱霸諸侯。
《淮南子》之中說:一個人有什麼本事就給他什麼職位,有什麼能力就讓他做什麼事,力量足夠的時候舉什麼都不重,力量足夠的時候做什麼也都不難。
而善於使用人才者,就是善於發現一個人能夠舉多重的事物,即便這個人只擁有微小的力氣,也要把他放在適合發揮作用的地方,這就是善用人才。
而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首先從內心真正的接納和尊重那些即便有著微小才幹的人。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