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第五十一課 大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象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為天下正。只有清靜才能使天下人走上正道。莊子裡記載了一個楊子居見老子的故事。相傳楊子居是老子的弟子,他見到老子後問:“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生來體格強壯,反應敏捷,聰明伶俐,精明強幹,不僅對事物看得透徹明白,而且在修學道的方面也勤奮不倦。像這樣的人,是不是可以和(聖賢的)明王相比呢?”老子回答說:“在聖人的眼中,這些人(胥吏)做事靠的是技能技巧,不斷操勞,使得身心俱疲,心神不寧。就像虎豹雖有絢麗的花紋,卻因此成為獵取的目標;猿猴雖然動作敏捷,卻因此被人套上繩索。你認為這些人(胥吏)可以和明王相比嗎?”楊子居吃驚地說:“請問到底什麼才能叫明王之治呢?”老子說:“明王治理國家,功蓋天下卻從不居功,教化惠及萬物,而人民不覺得有所依賴。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稱說出來,使萬物各得其所,自足自樂,而自己卻處於深不可測的地位,遊於無所有的境界。”這裡講的就是清靜為天下正的道理。

《道德經》在第12課講,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候善於治國的,都是修道修德的人。遠古時候的炎帝和黃帝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帶頭修道修德,無私無慾,清靜無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天下人都效仿他們,也來修道修德,當人民都提高了道德水平時,少私寡慾,純樸自然,互相之間不爭名逐利,而是互相謙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與人和諧相處,都處於清靜無為的狀態,自然就走上正道,那時的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以道德高尚而著稱於世。

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由於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有限,為了爭奪這有限的資源,人們之間充滿了爭鬥,內心充滿了壓力和浮躁。我們之所以要來修道修德,就是為了在一片汙濁中安靜下來澄清自己,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不盲目追求生活的高標準,而是順應《道德經》揭示的客觀真理,按照自然規律修正自己,減少和消除私心慾望,逐漸做到無為守靜,在清靜無為的狀態下修道修德,就能逐漸去除私心慾望和各種人道劣根性,實現人性合道性的修行目的,改變我們的本性符合自然規律。

黎曉

3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道德經》:對待疾病不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