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在朱熹把四書五經拿出來成為中國歷史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內容後,人們才發現原來單單一本《禮記》有這麼多內容。兩篇散文,篇幅不長卻能夠和《論語》、《孟子》並列。之前有提到過《大學》講的是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在三綱八目中樹立自己的人生觀以求得最好的人生價值。而《中庸》多的就是方法了。
現代人對中庸有很多誤解,一方面認為中庸就是老好人、和稀泥,另一方面也是迂腐和頑固。其實,這多半是在古漢語中對庸這個字的理解問題,庸並不是平庸的那種含義,而是“用”的含義。展開說的話就和訓詁學有一些聯絡了,姑且不提了。
對於中庸的理解其實主要還是得上升到哲學層面,也就是大學中,我們認識了儒家嚴重的世界,和了解儒家如何去理解、剖析世界的(格物致知),到了中庸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面對世界應該用什麼用的方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大道。所以大學是入門,而中庸則進了一步。
儒家其實是提倡堅定自我的人生哲學的,中庸就是這樣表達的。中不偏而庸不易。人生的路不要隨便的打彎兒,也不要隨便的改變自我,堅持下去並且持之以恆。同時中庸也希望人應該平和一些,不要讓慾望受到壓制。限制慾望就是儒家一直以來的提倡,這方面的慾望是指無限增長的慾望而不是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
在後世的流轉和發展中中庸思想也確實提示了佛教和道教不少東西。這篇散文的內容都是以修養生性和教導如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王陽明就說過中庸是一個修道的問題。所以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玄學風潮裡學習了中庸的一些思想,佛教的本土化中,中庸也發揮的自身的作用。
對於中庸思想,我們沒必要去曲解它,他並不是老好人和和稀泥,甚至也不存在封建枷鎖。儒家對於人思想的枷鎖並不體現在他的哲學文章裡。理解中庸最簡單的就是從哲學的層面去看待它,這也是如今對於這些文獻最好的做法。
最新評論